指挥红军为何屡战屡败 洋顾问李德身份揭秘
2009年11月16日 14:38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中国的两次婚姻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OttoBraun),曾用名李特罗夫、华夫。李德是他进入中央苏区后才使用的名字。1900年9月,他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城郊斯马宁镇,父亲是个会计,母亲是位教师,兄弟姐妹六人。6岁失忆,在一家天主教孤儿院读完小学课程,并获得奖学金,升入慕尼黑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曾应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度服务于德国共产党中央军政机关情报处,先后三次被捕,经组织营救越狱逃往苏联,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坚定了他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决心。1929年春,他获准进入莫斯科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三年,接受过西方军事理论中从列兵到团指挥的基本专业训练。

他到中国的真实身份,是承担苏联军方情报工作。阴差阳错地扮演了一场“钦差大臣”的悲喜剧,随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被收回军事指挥权。到陕北后,在红军大学教授军事课程。从瑞金到瓦窑堡、保安、延安,他在帮助建立红军大学,以及在军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编写上,做出很大的贡献。

其间,他刚到中央苏区不久,33岁,时常龙性大发,指望有随军女性陪夜,但苏区没有妓女。他想找个伴侣,“可是中国妇女一见他便吓跑了,说他长得太肥大,太粗暴,使她们的肉体受不了。”他在瑞金的住处离共青团机关不远,当时共青团的一位领导人妻子非常漂亮。他便主动给她送礼物。这位领导赶快找中央汇报:这太不像话,得赶紧采取措施,不然要出事的。

中央考虑这事既不能不管,又不能对他进行警告或管束,便通过中央妇女委员会的李坚,物色到一位叫萧月华的广东籍女同志。她是一位工农出身的低级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但为人十分淳朴。经过对她说服动员,“她像完成任何一件组织上交给的政治任务一样,奉命与国籍不同,语言不通,性格作风差异巨大的洋顾问结了婚。”

虽然成了夫妻,但从政治地位到生活待遇,两人却是极不平等的。李德享受苏区最高的物质供给,而萧月华依然和大家一样过着普通战士的艰苦生活,并且照常在原单位工作,只有到了晚上才到他那儿去履行妻子的义务。他不关心她的生活,反而怀疑她偷吃偷拿了他的东西。两人在夫妻生活上也很不协调,女方对李德只能从组织纪律以至“党性”来要求自己,实际上对李德毫无感情可言。

长征开始后,他们就分居了,到陕北几经周折,终于离婚。

1938年,李德与来延安的女演员李丽莲恋爱结婚。1939年8月27日,周恩来到苏联治疗胳臂跌伤,中央同意李德同机返回苏联。李丽莲到机场要求一起走,未能得到组织批准,只得留下来。

后来这两位女同志都重新建立了家庭,都不愿意提起与李德的不愉快婚姻。

其实,他在来中国以前就已经有过两次婚姻。这两次婚姻和在苏区的婚姻,李德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都只字未提。

离开中国后的下落

回到莫斯科后,等待李德的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审查。

“到达莫斯科之后,好几周我忙于回答问题、写报告、写补充说明。我感到很不舒服,起初我把这整个程序视为讨厌的例行公事,因为毕竟有七年半离开了,对这一段时间我的工作当然应该循问而答。但不久我注意到,这背后隐藏着更多的东西。”李德回忆录中所说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东西”,就是共产国际监委会组织的对他在中国期间工作的审查。

1939年12月,负责组织审查的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监委会主席佛罗林,德国人。审查依据材料是中共中央陆续送达的文件报告、情况汇报和李德在中国写的检讨,并召集当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以及正在莫斯科的对情况比较了解的周恩来、任弼时、师哲、毛泽民、刘亚楼等同志参加会议。李德首先作检查,承认自己在华期间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巨大损失。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朱鸿召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