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上海滩舞厅命运的“弹性女郎”(图)
2009年08月06日 10:00《文史博览》2009年第6期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1932 年, 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70 万两白银在静安寺兴建ParamountHaII,中文名为"百乐门"。"百乐门"舞池地板为框架整体结构,下面用许多汽车弹簧支撑,即所谓的"弹簧地板"。当众人共舞时,会产生震动或倾斜,造成一种兴奋的感觉。中池和小池一般提供集团包租;习舞池则配有专职教练员,无偿为初习者服务。

"百乐门"首创上海娱乐业的签单制度,有一定身价的熟客可以签单消费。据说,一次新沙逊洋行老板沙逊到"百乐门"玩,他准备签单时,恰遇一位不认识沙逊的服务生而被拒绝签单:"你假如真的是沙逊,何不自己去开一家跳舞厅,省得来此地被人家轧进轧出。"沙逊十分恼火,后来果真开了一家"仙乐斯舞厅"。

"弹性女郎"主宰舞厅命运

那时,跳舞是一项时髦的娱乐活动,但会跳舞的人不多,敢在公共场合男女相拥跳舞的更少,于是跳舞学校、跳舞养成所等纷纷开设,专教赶时髦、不懂舞术的青年们。

当时,愿意在舞厅跳舞的男性较多,而敢于去舞厅跳舞的女性很少,于是舞女就作为一种职业产生了。

舞女, 英文叫作dancinggirl,上海的"洋泾浜英语"谑之为"弹性女郎"。"弹性女郎"往往主宰了舞厅的命运,为此"百乐门"订立了严格的陪舞制度,规定只有经过考核并发给伴舞证的"弹性女郎"才能进入"百乐门"伴舞,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弹性女郎"和跳舞者的利益和安全。

据说,"百乐门"一位优秀"弹性女郎"的收入可达"百乐门"中级职员的10 倍以上。"弹性女郎"队伍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上海舞厅业的发展。

跳舞业在旧上海被列为"特种商业",舞厅秩序直接关联社会治安,所以,租界和华界先后多次制订和公布《管理舞场条例》、《舞女规则》、《取缔舞女营业规则》,对舞厅及舞女的营业方式和约束舞女行为作出规定和限制。

1947 年7 月,国民党政府颁布"勘乱建国总动员令"。9 月9 日,上海市政府为配合"总动员令",落实"厉行节约"措施,下达"禁舞令",限9 月底前关闭全部营业性舞厅。

当时上海依赖舞厅生活的职工达2.7 万人,此令一出,立即遭到反对,"弹性女郎"们立即组织起来,冲进社会局,把平日颐指气使的官僚们吓得屁滚尿流,狼狈逃窜,政府只得下令暂缓推行"禁舞令"。此事在上海史上叫作"舞女风潮"。

1949 年解放后, 上海市政府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舞女出路,逐步关闭舞厅。1956 年, 上海的营业性舞厅基本关闭,取而代之者是"苏联老大哥"带来的"交谊舞"、"集体舞"。

来源:《文史博览》2009年第6期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薛理勇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