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威海卫英军华勇营士兵(下蹲者)与两名日本士兵。
一九○○年九月一日,英国人在上海最早创办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刊文评述华勇营,认为其在天津的表现,足以推翻人们对华人无能的偏见,“威海卫卫华勇营的历史证明了中国人所需要的只是(优秀的)领导人而已”。(Shel JeAnns版权所有)
《字林西报》拥有庞大的由西方在华政界、宗教界和商界的知名人士组成的撰稿人队伍,主要发行对像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官员、传教士和商人,是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它对华勇营的评价,已经上升到了对英国殖民政策及中国民族进行评价的层面,并视华勇营为英国殖民政策成功的典范例证。
英国本土的媒体,也纷纷对华勇营给予了好评。一九○○年十二月四日出版的《每日快报》(The Daily Express)附和了《字林西报》的观点:“毫无疑问,在欧洲军官的训练和带领下,只要树立了勇气的榜样,中国人就能成为优秀的军人。
不仅是奋战在英国旗帜下的华勇营,即令被华勇营所镇压的、被西方普遍视为恶魔的义和团,也令西方人看到了中国人崭新的一面。当时的英国驻华公使馆牧师罗兰&S231;亚伦(Roland Allen)在其《北京使馆被围记》(The Siege of the Peking Legation, London: 1901)中,对义和团所表现出来的战斗热情大为感慨,他认为这种热情“在中日战争中闻所未闻,恐怕在太平天国起义以来也是见所未见,这再次证明,中国人为了自己的事业是能够打仗而且愿意打仗的,而在他们不信任的军官的率领下,为了他们不理解的事业,他们是不愿意打仗的。”
与英军威海卫卫华勇营相比,青岛德军海军陆战队第三营中的华勇连则因为时间短、“表现”不理想,没能留下更多的文字数据。参加远东特遣队的另一支华勇连,也似乎只在德国军史上留下了一个番号、博物馆的皮带扣以及军史爱好者在德语网络论坛中的专业小众话题。(Shel JeAnns版权所有)
同样在山东招募和训练雇佣军,英德两军成效反差巨大,德国人的无能成为英国人的嘲讽对象。1900年9月22日出版的《宽箭报》(The Broad Arrow),将英、德同在山东半岛组建的这两支雇佣军的反差巨大的表现做了对比后,认为保守、僵化、不够独立的德国人在民族性方面不如英国人,这证明了“英国教育体系”的胜利,并且否定了德国人比英国更注重责任的说法。1901年1月12日《每日画报》认为,只有英国人才能将华人训练成战士,德国人在这方面很失败。1901年7月17日的《泰晤士报》则说,英军华勇营的成功证明英国人在训练殖民军方面的能力是独特的。
1900年底,德军青岛海军陆战队华勇连已经有一半人做了逃兵,只剩下56名步兵和12名骑兵,他们随后被改编为青岛的第一支警察队伍,连队番号被取消。至于在德国远东特遣队中的华勇连,军史中没有留下任何记录,消失在茫茫史海中。
1902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英国得以将军事力量更集中于西方,加上不少议员对威海卫卫华勇营年耗鉅资不满,在经过激烈辩论后,决定予以裁撤。华勇营的解散,并非如中国大陆一些历史研究者所言是由于逃兵严重,而是出于远东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英国殖民战略的调整。
1906年6月,华勇营正式解散,部分士兵转往南非、香港当警察,部分士兵留在当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国军队。加入香港警队的华勇营士兵,其警员号码均以英文字母D开始,被通称为“山东汉”。
随后,华勇营的历史也因为种种原因,在中国销声匿迹了许久,虽然在遥远的英国,其军史上还详细地记录了他们的经历。至今,威海卫还存有当年华勇营的旧址,古老的欧式建筑在诉说着这段复杂的历史……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