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伯倒是不必在“中官坟”讨生活,他的积蓄不算少,加上出宫时候的赏赐,买处房子买块地并不难,也许他只是觉得在“中官坟”附近多些从前的老同事,日子能好过些。所以,他就在海淀善缘桥买了所小房子,安顿下来。那一年晚些时候,宫里剩余的太监全部被赶了出来,他们也大多跑到中关村来,一时周围房价暴涨,夏大伯算是无意中占了便宜。
安顿下来就要照顾生计,大多数出宫的太监都没有多少劳动能力,但坐吃山空总不是办法,于是,一些适合太监的行业便应运而生。
太监们做得最多的是两个行业,第一个是贩卖古董。很多太监从宫中出来的时候,明的暗的带出来些宝物,现在说是盗窃国家文物,对太监来说则属于靠山吃山。不过,故宫虽大,珍宝毕竟有限,不是每个太监身上都有吃不完的宝物,真正能靠这个发财和维持生计的并不太多,而从事古董一行的太监实际上却很多,这是因为一些店铺看中了太监们熟悉宫中物件,有一定鉴别眼光的优势,还有一些店铺干脆就是弄个太监来做托,有这个活广告,他卖的“皇家御览之宝”、“皇家镇殿之宝”,假的也变得有三分真,加上店铺故意作真作假,半遮半掩,更显得神秘,想不上当也难——就跟今天炒股的难度差不多吧。
第二个行当是给人家当佣人管家,这个是太监的本行,他们伺候人是有独到之处的,好像《四世同堂》里面的福善先生,就有一个太监做佣人。夏大伯没干这一行,不过他传了很多这方面的功夫给夏大娘。
单说一个我见过的例子,清朝宫廷喜好食炉菜,萨就吃过一次夏大娘的手艺。八十年代前期一个冬天,物资还比较缺乏,去表姨家做客,中午吃饭,夏大娘一抬手,热腾腾的炖炉就上桌了,“咕嘟咕嘟”冒泡,乳色浓汤飘着些笋片蘑菇之类,那香气只能用“肥厚”来形容,吃的叫一个酣畅淋漓。吃到鼻尖出汗,忽然发觉吃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那汤里的主菜是一种颤巍巍、颜色雪白的东西,滋味醇厚,入口嫩脆,又绝无油腻,显然不是肉,像海参更绵软,似蹄筋更蓬松,百思不得其解。想来表姨家廉洁著称,绝不会弄熊掌鱼肚之类的来招待我们,便向夏大娘请教。原来,材料竟是猪皮。这材料虽然便宜,做工却十分复杂,需要先炸,捞出来擦净上面的浮油晾凉,入锅复炸,再擦油晾凉,再炸,如此反复十几次,便蓬松如鱼肚而再没有肉皮的本相了。吃得可口,但要我做,如此复杂的工序至今也没敢尝试,我那时候的感觉,大概和刘姥姥吃王熙凤的茄差不多。
夏大伯没干过古董生意或管家这两行,不是他不想干,他也曾托人帮他找过活,先曾外祖父仲恺公此时从天津来北京拓展业务,身边要人,中人就撮合他们见面。
文章摘自《嫁给太监》同心出版社 出版 作者:萨 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