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四拒称帝 他的后代子孙今何在?(图)
相关标签: | [清朝] |
去年12月28日,为迎接“2006双峰国际曾国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首届曾国藩文化旅游节”的到来,在湖南双峰县曾国藩故居富厚堂特举行了湘军“帅”字旗升旗仪式。仿制的帅字旗宽7.85米,高12.4米。帅字旗在4名身着湘军服饰的“勇士”配合下高高挂起。帅字旗是曾国藩统帅的湘军的标志旗。1864年攻克南京后不久,该旗就收藏在富厚堂,此后每年曾国藩生日这一天,他的后人就把旗拿出来铺在富厚堂坪里来纪念他。该旗于1954年被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管,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中新社发 郭国权 摄
唐浩明说,曾国藩一生中,曾有四次被别人劝说当皇帝。能不能做皇帝?他为什么不当皇帝?对此,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唐浩明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进行了剖析。
他说,虽然有名士相劝,但曾国藩主观上并没有要当皇帝的想法。曾氏从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到京城高官,其被提拔之快,在满清历代都不多见,这显然与皇家的特殊重用密不可分。因此对满清皇朝,曾氏心存感激。此外,曾氏客观上也不具备争夺帝位的实力,虽然他创立的湘军一时风光无量,他也官至直隶两江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他更清晰地看到,其嫡系打下南京后便彻底腐败,不可再用,而另一支嫡系水师,在未来的北方战场上,因缺乏河流可用也失去了优势。
唐浩明说,曾国藩的人生历程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平凡而顺遂,第二层是在快乐中度过,第三层是有事业、有成就,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天资不高且出身寒门的曾国藩正是凭着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原则和政治智慧在人生功名道路上做了一次智慧的选择。(记者王曦辉 实习生马洋溢)
相关阅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相关新闻
作者:
王曦辉
编辑:
梁昌军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