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宰相”田从典:留“万人衣救清官”美谈
2009年12月09日 09:41南方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传说:

“万人衣”救清官

正因田从典任英德知县时的德政,赢得广大民心,后其面临杀身之祸时,百姓合力相救,留下一个“万人衣救清官”的历史美谈。

传说康熙皇帝为了解广东一带民情,派钦差大臣到英德。此钦差大臣贪婪成性,非阿谀奉承之词不听,是个名副其实的贪官。他从京城一路鸣锣开道南下,向沿途官吏索要钱物,名为视察,实为满足个人吃喝玩乐,大肆敛财。而沿途官员却慑于其威,敢怒不敢言。

钦差沿北江南下到了英德,本以为田从典也会像其它地方官绅一样,给予隆重接待,却不料田从典只带了几名随从迎接,稀稀落落,没有隆重排场,钦差大臣感觉被怠慢了,满肚子不高兴。在英德考察的几天时间,田从典坚持一贯清廉作风,只是从俭招待,钦差离开时更没有金银细软送他。这位钦差大臣口里不说,却已暗自怀恨在心,决定回京弹劾田从典。但田从典一向两袖清风、洁己爱民,想找到他贪污腐化的证据,谈何容易!最后,他绞尽脑汁,想起考察期间听闻英德有座金子山 (在今英州大道北端),遂以“私开金子山”的罪名向康熙参了田从典一本:诬陷其瞒着朝廷私开金子山,大饱私囊,民怨载道,请求查办。康熙闻言,愤怒至极, 下旨田从典到京候审。

圣旨传来,田从典即感到大事不妙,钦差大臣回京不久,皇帝即下旨命他进京候审,难道哪里开罪了他?又转念一想,未做亏心事,不怕他诬陷,反倒很是心宽。当时,英德百姓知悉后也觉事有蹊跷,田知县一向为民办实事好事,何来中饱私囊一说?热心人士商量对策,决定向朝廷请命,赶制一件“万民衣”为田从典洗脱“莫须有”的罪名。所谓“万民衣”,就是在田从典的长衫上写明其政历、事绩,以证此人的光明磊落、清白无罪,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以示呼吁。由于签名者人数众多,故被称为“万民衣”。

田从典被千里迢迢押解至京,那钦差串通刑部主管官吏,逼田从典招供,光明磊落、清正廉明的田从典自然不从。钦差大臣遂炮制认罪状,呈康熙批示,皇帝盛怒之下,御笔一挥判田从典死刑,命人将其押解午门,只等午时问斩。其时,恰好四太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打猎回来经过午门,马队跑过时掀起一阵风,把田从典的“万民衣”吹起,胤禛料想必有冤情,遂命人先把田从典押回,并立刻禀明康熙“万民衣”的存在。

康熙闻后暗惊,惟恐错杀无辜,命人到广东英德调查。办案官广泛调查英德的地方官吏、乡绅甚至老百姓。所到之处,所闻之言,皆是田从典的高尚品格及件件德政,办案官员也深受感动。又查实英德金子山只不过是座山名,哪里来的金子?回京禀明,康熙马上命人释放田从典,并将钦差大臣革职查办,发配边疆。不久,康熙皇帝亲自召见,进一步了解到田从典廉洁奉公,颇有学问,于是将他留在身边,加以重用。

英德与田从典相交甚笃的三姓人

任英德知县的五年,田从典不但以高尚人品、清正官品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爱戴,还与英德张、邓、陆三姓人结下了深厚情谊,一时传为佳话。据悉,田从典重视文化教育,即便远赴朝廷任职后,依然不忘关心英德的人才培养问题,经常寄语英德年轻人要学有所成,进京赶考争取出人头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焦莹 范桂典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