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大字报”把我送进卫校
女知青罗志军放弃读书下乡后因工作积极被推选去读书
讲述人
罗志军,1950年9月出生。1968年-1973年在海南龙江农场当知青,后入广州卫生学校学习。曾参加唐山大地震广州医疗队,现开一家美容院。
讲述背景
1968年,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由广州往海南,奔赴农场劳动的第一线。到达海南后,知青们被迅速分散,其中近300人被派往白沙县的龙江农场。
这些来自广州一中、二十三中、华侨中学的知青们开始成为农场建设的主力。直到1976年前后,高考、中专招生、当兵、顶替父母进厂等为他们的生活带来转机。
1968年我是广州一中的初二学生。那时广州提出个新政策——“连升三级”,就是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连跳三级,读初二的可直接读高二。
这前后大规模地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已经开始了。我一直想去参加建设农村、改造落后地区的劳动,听到招知青就很动心。大概10月底,学校开大会,宣读了连升三级的名单,有我,但我当时的念头就是“不读书了”。
放弃读书选择当知青
我的家庭是灰色的,父亲是旧职员,虽然我成绩不错,但以这样的成分学校能让连升三级还是很难得的,家里人都要我去读书。当时父母已经退休,哥哥姐姐都在外地读大学。我的决心非常大,说一定要去。家里人都沉默了。我向班主任提出,但被以“打乱学校布置”为由拒绝了。为了能走成,我天天去革命委员会静坐请愿,理由是我已经18岁了,能够参加革命,也能够自己选择。我搬出刘英俊独子当兵、欧阳海献身革命这些英雄人物,学校终于松口了。
1968年11月8日,我登上了码头边的红卫轮。妈妈来送别,我都没怎么看她。大家都是很激动的样子,互相祝贺,说战场上见,有奋不顾身冲进革命洪流的感觉。到达海口秀英港以后,龙江农场来车,一路颠簸也没在意,后来才知道农场和海口的距离是222公里。
发疯似的干活
我被分到农场的木棉队(全称叫四师十团18连木棉队),第一年是打杂,一年后成为了割胶工。
1970年成立建设兵团时,我当上了割胶班班长。割胶班都是女同志,那个时候流行的观点是男同志能干的女的也能,我们就像发疯一样地干活,为超产加班是经常的事。
有一次山洪暴发,凌晨三点我们还像往常一样去割胶。一个路口洪水猛涨、不见路面,我趟着水试探着过去,还来回背了不少人。有一个同事跑了,我挨家挨户去找,最后被她丈夫骂回来,只得替她把工作完成。那一天我割了1000棵树。
1973年,我成为连队的文书,本来可以脱产,但我不安分,每天一大早仍和大家一起去割胶,下午回来做文书的活,好像也不觉得太累。一人干两份活,很多同志都说我积极,现在想来也许就是这些事情为我后来命运的改变埋下了伏笔。
大伙签名把我送进广州卫校
1973年上半年,文革后第一次中专招生,我们连队有一个推荐名额,我中选了。
没有脱产,我都是抽时间复习。记得考前那晚上我还收橡胶树种,帮人过秤,第二天一大早骑了十公里的自行车去团部考试。口试结果不错,但是笔试没通过。我不再奢望读书的机会。真没想到一场台风改变了我的命运。
当年13号台风是海南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南东线地区受灾最严重。东线地区的学生无法准时入学,就把名额让给我们西边的农场,龙江调配了一个名额。我们连长不知道怎么知道了这个消息,在全连的大会上发言:“我们要把罗志军同志送到高等学府深造,同意的同志请举手。”据说当时几百人刷刷举成一片,连长拿出一张大纸要大家签名盖章。老工人和知青们就在那张纸上横七竖八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连长拿着这张大字报到场部见领导,要求顺应群众呼声把我送去上学。这些都是事后别人告诉我的,我当时的感动,无法形容。不久我接到通知,去广州卫生学校上学。
临行前,我到熟悉的农场老工人、同事家里道别,他们拿出家里珍藏的红薯叶子,有的还杀了下蛋的老母鸡为我送行。坐在饭桌上,我眼里只有泪水,一口都咽不下。
1973年10月23日,那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一大早,我拿着收拾好的行李准备偷偷离开,没想到门外围满了连队的工人和知青。那天下着雨,大家相对无言,就这么一路把我送到了车站。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