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
高考作文得高分 中文系破格录取
如今是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的黄蓓佳,对当时的高考作文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当时作文的题目叫《苦战》,和叶剑英的一首诗有关:“攻城不畏艰,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她就选择了“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个点,再根据农场的生活,写了一篇小小说。
黄蓓佳的作文写的是一个养猪场青年,夜晚挑灯加班选配优良猪种的小故事。这个文章和她的农场生活密不可分。当时农场就有一个种猪场,为了培育优良种猪,农场工作人员花费了很大心血。再加上黄蓓佳从1973年就有了发表小说的经历,所以写这篇文章她并不感到难。
后来,她就把写作文的情况跟父亲说了一遍,父亲估计作文折合成百分制应该在85分左右,事实也证明父亲的估分非常准确,这个高分让黄蓓佳被北大中文系录取了,而不是图书馆系。
据黄蓓佳透露,之所以父亲能很准确地估出她的考分,因为父亲当时是扬州市高考阅卷组组长,对评判标准掌握比较清楚,所以能准确估分。
激动
拿通知书时 两只手发抖
高考后,黄蓓佳的父亲就根据她的答题情况表示,上大学应该没有问题。黄蓓佳由此安心等待。就在腊月的一天,她收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录取通知书。当时是农场会计带着这封挂号信从农场场部赶到了生产队。会计身后还跟来了很多知青,大家的脸上都写着羡慕的表情。
黄蓓佳打开录取通知书后,才知道是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太好了!太好了!”因为在意料之外,她当时太激动了,连叫了好几句,两只手一直发抖。
几天后,她带着行李离开了那个小岛,回到了扬州,准备上大学。
惊讶
“北大比咱县城还大”
“北大真大”, 黄蓓佳30年后依旧感叹,这也是她当年入学北大给家人写信的第一句话。
1978年初,黄蓓佳独自一人踏上了奔赴北京的路程。先是坐汽车从扬州到南京,然后再坐从南京到北京的火车。“那是一张硬座票,凭录取通知书是半价,20元。”她回忆说。到了北京站,几名北大师生在接站,并帮她扛行李,把她送到了大学校园,这也是她第一次到北京。
第一天还来不及逛校园,黄蓓佳先是找到了自己的宿舍,打理好床铺,买好饭菜票。第二天,她才到北京大学里面转了一圈。面对着当时还异常冷清的未名湖和空旷的操场,她感叹:“北大真大!”她随后在给父母的书信中写道:“北大真大,比咱县城还大!”
欣慰
和同学开办刊物 最后写进了作协
黄蓓佳刚到北大时,文学专业只有20多个人,两个月后学校又扩招了一部分人,这样整个专业就有了40多人,其中女生有10多人。
在大学里,黄蓓佳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并一起开办了一份民间文学刊物《早晨》,为了能把成本收回来,他们私下到处兜售刊物。她还特意把这本刊物送到了南京,让在南京读大学的弟弟到当地的几所大学卖这本刊物。在大学里,黄蓓佳受到了良好文学氛围的熏陶。
大学毕业后,黄蓓佳先是被分配到南京外事办,一直到1984年才到江苏省作协当专业作家。“大学毕业分配后不满意,就拼命写啊写,最后还是写进了作协。”她说。
在黄蓓佳的同学中,不少成为了以后的“明星”:
陈建功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黄子平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
梁左 《我爱我家》编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廖洪武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