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第五集:白骨累累野人山[视频]
2009年03月25日 15:25凤凰网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中...

记者:这个是不是当时远征军过野人山的?

滇西抗战博物馆负责人王达三:对,指北针。因为那时山路茫茫,到处都是一片片的原始森林,所以必须要有这样的工具。这些个帽徽,都是在缅甸的野人山附近收来的。保山市政府领导重返野人山的时候,看到这个他们为之震撼。当时这个是一捧一捧的。你看这都是不同的帽徽,不同的帽徽就是不同的部队,每一个后面就是一个士兵,每一个后面就是一个牺牲的士兵,就是一个故事。

记者:这个大概是什么时候收集回来的?

王达三:这个应该说整个收集是陆陆续续的,有个二十多年的历史。

杨伯方最终活着走出一野人山,来到了印度。因为得了疟疾住院,他没有再跟上部队。后来他在印度结识了华侨姑娘李秀清,两人结婚后来到缅甸。夫妇俩一直在当地从事中文教育。六十多年过去了,杨伯方从一个中国士兵变成缅甸华侨,但是野人山这三个字已经成为他生命的烙印,永远抹不掉,始终伴其一生。

杨伯方:一到下雨天,外边那雨水打着滴答滴答地下雨,无形中就会想到山里面那些情况。想到当年我们是怎么过来的,在那窝棚里面顶风冒雨,也会想到在那里,看到很多弟兄们倒下去。这个是经常的,也会想到这些。

主持人:关于野人山中国官兵的遗骸,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十年之后一个缅甸克饮邦的军官,领着部队进到那片地方去打游击队。进了之后绕来绕去,他们迷路了。迷路了呢就想找一个山洞歇会儿。正看见一个洞,洞口被很多藤条密密地遮蔽着。他们砍开这些枝条进去一看,全呆了。满满一洞都是白骨。而且他们还见到许多生锈的步枪,国民党军的钢盔。后来这个故事传到留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那里,他们一琢磨,肯定是六十三年前走进野人山的中国官兵。当时也许是下大雨,他们想到洞子里避一避。可这野人山的山洞里往往都有瘴气,再加上他们已经累到了极点,饿到了极点,所以坐下去再也起不来,就这样整队给困死在山洞里。这个传说中的山洞,很多人到今天还在找,但是至今还没找到。远征军在缅甸大溃败之后,日军不但没停止反而更加加快了进攻的步伐。日军精锐56师团就在攻下腊戌之后,直接用在腊戌火车站缴获的美国汽车运载步兵,沿着滇缅公路一路快速向中国境内推进。当时一路败退下来的中国军队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沿着这个滇缅公路,一路上尽是从缅甸溃散回来的散兵游勇,还有华侨难民们。这日军一路长驱直入,推进的速度之快,推进的过程之顺利,不但出乎中国人的意料,连日本人都没想到,都超出了他们自己的估计。这下日军信心百倍。他们相信没有任何人能阻挡他们前进了。横亘在日军面前的障碍只有一个:怒江天险。1942年5月初,决定中国抗战命运的一幕就在怒江上的惠通桥上演了。

蜿蜒在横断山脉间的怒江,曾被美国人形容为一条愤怒咆哮的江河,而横跨在江面上的惠通桥是连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也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越过这里就意味着可以沿着公路一直走到昆明。

在江边开店的潘婆婆今年80岁。当年姐夫是负责修桥的国民党工兵部队的营长。她跟随姐姐姐夫来到惠通桥边,后来就一直生活在这里。1942年5月5日,她像往常一样正在帮姐姐带孩子,没想到桥那边出事了。

潘婆婆:这个就是惠通桥。

记者:现在不用了吧?

潘婆婆:现在不用了,那边水泥桥修起来,这边就不用了。

记者:这个桥还是挺大的。

潘婆婆:用那个铁板搭在上面,这儿再上紧,车就可以过了。

记者:以前车都从这儿过吗?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