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口述”民国 仍在倾听历史的呼吸
2009年10月30日 15:43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杨天石(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我读唐先生的书

有时会笑出来

在唐德刚先生的诸多著作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李宗仁回忆录》和《顾维钧回忆录》,这是两部不朽的著作。唐德刚不仅是中国口述历史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口述历史这种史学研究形式最早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是想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都必须读的资料。唐先生不是严格、正统意义上的历史学家,他的作品也可以挑出毛病,也有不准确、看走眼的地方。但这些瑕疵都不足以影响唐德刚在史学界的地位。唐德刚独特的写史风格在史学界是独一无二。他个人说话很幽默、诙谐,虽然他操一口安徽官话,但并不影响他生动的表达。他的书也很生动、有趣,甚至会影响你的情绪。我读唐先生的书有时候会笑出来。

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美国新泽西,那时他已经中风,不过后遗症还不算严重,精力也不错,说话正常,就是影响了走路。这些年一直听说他身体不好的消息,不过这次突然辞世也很意外。

金光耀(复旦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

他的4本口述立下了范本

1979年我还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唐先生就到复旦来讲学,给我们学生做演讲。我们这些同学直到现在还经常谈起30年前唐先生的演讲。2000年,我们复旦大学举办顾维钧研讨会,这也是首次在大陆举办顾维钧研讨会,当时我就邀请了唐先生,他当时已经有80岁了,但亲自来参加,并提交了论文。因为我当时也在做顾维钧研究,他又做了顾维钧的口述史,所以我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很多。之后我又到美国去他家拜访,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个口才非常好的老先生,十分风趣。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做了民国著名人物的口述,唐德刚做口述,不只是说和听,他其实前期做了很多准备,然后又花很大工夫在校订上,他的4本口述为中国后来的历史口述研究立下了范本,此外他做的张学良、李宗仁、顾维钧、胡适这四位历史人物的口述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国历史资料。

傅月庵(台湾著名出版人)

他跟我说,学历史就别学李敖了

1980年代,唐先生来到台湾,提倡口述历史研究。当时还是学生的我觉得他跟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学家很不一样,于是我就写信给他。唐先生和他那辈学人共同点就在于,不会因为你无名或是小辈就不理你,他们把小辈当回事。他很快给我回了一封长信。当时我刚刚退伍回来,学习的是土木工程,但想学历史。我在信中说,我喜欢李敖。在回信中,唐先生说,他也去“参观”了台湾六景之一的李敖,他跟我说,学历史就别学李敖了,这是当头棒喝。在他鼓励下我真的改行学习历史。后来就一直和先生保持联系。

这两年,我对他的身体一直很担心,一直通过来往美国的朋友打听他的消息。晚年先生说,他一直想写一部《中国近代史》,但很遗憾因为年龄和身体,这一工程没能完成。

马家辉(香港文化评论家)

连李敖也佩服唐德刚

最近一段时间,我把唐先生的书都搬出来放在床头一本本再看,写得真好。特别是他的散文,连自视甚高的李敖也说:“唐德刚有些文章写得比我好。”让李敖说这样的话不容易,而且后来他还为《李宗仁回忆录》写了序。前一段时间我给台湾出版社总编写电子邮件,让他们赶快去联络唐先生,出版他的日记。唐先生有几十年记日记的习惯,这批日记是一座宝藏。后来才得知,唐先生已经把日记捐给了纽约历史协会。两年前,我跟他通过电话,希望约稿,他说他中风了,记忆力也衰退得很厉害。唐先生的记忆力可是非常好的,我就非常担心他的身体。

梁文道(香港文化评论家)

活在现代的古代中国史家

唐德刚做学问方法和兴趣范围非常广泛,现代史和古代史都有治,这对一个接受美国史学训练的学者非常难得。美国讲究专门史的研究,这种通史型的学者越来越少了。他提出“历史三峡”说,使我们很震动,一方面对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很乐观,另外一方面这个过程又如此漫长。他的治学强调评论,这从他写的《晚清七十年》就可以看出来,他把个人的观点和情感投入到了历史写作中去,而不是像大多数史学家那样力求客观。在我看来,唐德刚就是一位活在现代的古代中国史家,他有现代学术训练和知识背景,但他的书写方式和角度又让我们想起中国古代的史学家。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