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怀着挖宝的心态谋取开挖秦始皇陵
2009年06月22日 10:42《瞭望》新闻周刊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兵马俑的出土和研究也证实了很多历史事实。比如史籍记载秦代有种制度叫“物勒工名”,这种管理方式在兵马俑上得到印证——目前已在出土兵马俑身上发现了70多位秦代工匠的名字。

在研究之外,秦俑保护方面的进步是吴永琪最引以为豪的。“从我这几十年的经验来看,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彩绘的保护,第二就是土遗址的保护。兵马俑坑是由兵马俑和坑两个概念组成的,坑是兵马俑的载体,本身也是很庞大的古代建筑,但发掘初期俑坑隔墙的裂缝曾长达几十米,宽处可放下一个拳头。”

“如果坑没有了,你把兵马俑搬到英国搬到美国搬到日本,它就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只有兵马俑和坑在一起的时候,里面包含的文化信息才是最本真的。”

吴永琪分析道,兵马俑做好后埋下时间不长,就遭遇山洪进灌,后来起义部队入关后,还将部分俑坑打开捣毁焚烧。“这样的话,当我们在2200年以后,再次发掘的时候,很多秦俑出土就没有彩绘了。但是,被洪水淤土淤住的地方,一些陶俑身上有大量彩绘。这使我们知道秦俑原来都有彩绘。”

经过吴永琪领衔的研究团队多年研究并进行国际合作,彩绘保护在1997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年后,这种技术从对几个陶片进行加工,扩大到整体修复陶俑时取得成功。2004年,这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应该说在彩绘保护方面我们是有办法的。我相信还会找到更好的办法。”

吴永琪说,陶俑在地下埋了2200多年,发掘时无论有无颜色,都必须假设它有颜色,要一点点地剥土。因为颜料在土上的附着力要比在陶俑上强百倍,所以把土剥掉、把颜色保留下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我们有一个绿面俑头,非常珍贵。脸为什么是绿的,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说法。这个俑头是一个研究员剥了一个月才剥出来的。”

他表示,关于俑坑土遗址的保护,从一开始的工程加固,到后来研制的化学加固剂和渗透剂,现在也暂时可以放心了。

“我一直强调,文物保护不是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而是在静态下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我认为,对文物最终的保护要依赖于数字化技术,把文物的形状、数字标本永久存起来。兵马俑彩绘如果不保护,当时就会完。保护了,至少十年二十年没问题,我认为在未来二三百年也没问题。将来科学发展了,人们会有更好的办法。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都是可逆的,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办法不会成为后人采取新手段的盾牌。”

“兵马俑这么多,卖几个嘛”

已经退休5年的秦俑馆前馆长袁仲一形容自己过去守望秦陵的日子就像“坐在火山口”,因为守护和保护文物国宝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他说,秦陵地宫里一定非常壮观,甚至超出人们的想象,因为仅目前零星发现的地宫周边的陪葬已经足以惊世骇俗。

“兵马俑暂且不论,像这几年发掘出来的铜天鹅,做得多柔美!陵墓周围有这样好的东西,我觉得陵墓里的东西更加精彩。这些精彩的东西最好不要在我们的手里毁掉。我们不能着急,要把这秘密一代代地传下去。如果秘密到了我们这一代揭开了,那我们就失去了更多揭开秘密的可能性。我们应该留给后代一个研究探索的空间,这是一个历史的使命和责任。”他说。

袁仲一强调说,从科学的角度看,挖掘秦陵地宫的时候必定会破坏地宫上面的封土,而封土是用夯土一层一层打起来的,两千多年下来本身就是文物了,是一个很重要的遗迹。“这个封土两千多年都没有动过,现在挖掉太草率了。有人提出打个洞进去,这是盗墓贼的做法,在考古上是不允许这样搞的。还有人建议说把封土像切西瓜一样刨开,这样破坏就更大了。对于文物来说,主动开发就是一种破坏,一动就把它的完整性破坏掉了。”

作为秦俑馆最早的工作人员之一,袁仲一曾不止一次面对“兵马俑能不能卖掉一些”的询问。他还碰到过许多正在参观的游客说:“兵马俑这么多,卖几个嘛,国家急需用钱。”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聂晓阳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