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陷了爱勒多里亚后,波斯大军休整了几天,便上船向雅典进发,他们在雅典政治家庇西特拉图(公元前560年,雅典政治家庇西特拉图利用公众的不满情绪,发动政变推翻了贵族寡头统治,成为独裁者,废除了雅典贵族的许多特权。雅典贵族不甘心失去特权,在斯巴达人的帮助下驱逐了庇西特拉图的儿子希庇亚斯)的儿子希庇亚斯的指引下,全军在马拉松平原登陆,马拉松平原座落在雅典东北四十二公里的爱琴海边,向东面朝阿提克海峡,背后群山环抱。马拉松平原呈新月形,有九公里长,中间最宽处约有三公里。波斯人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战场,是因为相对雅典附近的其它地区来说,这里是便于他们的骑兵发挥战术优势的。当然,即使是在希腊这个难得的平原上,波斯人的骑兵也基本没有发挥他们擅长机动的优势,在希腊这个多山的地区,除了北部的有教为平坦的地区适宜骑兵作战外,其它地方都是不大适宜骑兵机动的。
当雅典人知道波斯人的动向后,他们便派出了他们除卫戍部队外的全部陆军,总共重装步兵一万人赶到了马拉松平原,同时他们派遣一个名叫披迪披戴斯的雅典长跑能手前往斯巴达去请求支援。他在离开雅典第二天就到了斯巴达人那里,对他们晓以利害:“斯巴达人啊,雅典人请求你们给他们帮助而不要看着希腊的一个最古老的城邦陷到异邦人的奴役之下。因为现在甚至连尤卑亚都已经受到了奴役,而由于失掉一座名城,希腊就变得更加软弱了”,出于保全希腊的考虑,斯巴达人决定帮助雅典人。可惜的是他们并不能立刻这样做,因为他们不愿意打破他们的惯例。原来,那时正是一个月的第九天,而他们说,在第九天月亮还没有圆的时候,他们是不能出征的。战场上时间宝贵,正因为如此,抵抗波斯人的重任只有独自落在雅典人头上。等到马拉松战役结束的时候,斯巴达人才姗姗来迟。
率领着雅典全军的是十位将领,而其中的第十位就是马拉松战役中力挽狂澜的米提亚德。当时雅典军队是从10个部落征集而来,每一个部落推选一位将军,战场总指挥由10位将军轮流担任,每天一换。另外雅典议会选举军政长官一名主持军务,任期一年。这年的军政长官卡利马什在战前召开会议,要求大家投票决定是否立刻同波斯人决战。结果赞成的和反对的各占一半,这就意味着卡利马什的一票将决定雅典的命运。雅典人虽然武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是军队数量上显得力不从心;反观波斯人,他们兵强马壮,在人数上拥有巨大优势,而且拥有雅典人难以想像的广袤领土。即使雅典人在这次战斗中取胜,他们也会动员更强大的兵力来攻打雅典,与波斯人为敌,会取得胜利吗?卡利马什顿感身上似乎有千斤重担。正在卡利马什犹豫不决的时候,米提亚德说服卡利马什与波斯人进行决战。
米提亚德出生于雅典一个最古老的家族,他既是雅典公民,又是色雷斯小国切索尼的王子。米提亚德曾经作为藩属参加过波斯的军事行动,对波斯军队的组织和优劣了如指掌。他深知波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们大多数是被胁迫参战的藩邦士兵,士气低落,协同作战的能力差,局势危急时往往会丧失斗志,溃不成军。从战术角度来看,波斯军队过于依赖轻装步兵,而缺乏有力的重装步兵。正是因为米提亚德如此丰富的军事经验以及过人的智慧与胆识,使他能看清当时的战局,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他对卡利马什说:“卡利马什,今天是在两件事情当中任凭你来选择的日子,或者是你使雅典人都变为奴隶,或者是你使雅典人都获得自由,从而使人们在千秋万世之后永远怀念着你。我们这十位将领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有的人主张要我们作战,有的人反对。现在如果我们不战的话,则我担心某种激烈的倾轧将会影响和动摇我们人民的决心直到他们竟会对波斯人妥协;但如果在某些雅典人沾染上不健康的想法之前我们交战的话,只要是上天对我们公正,我们是很可能取得胜利的”。
“如果在某些雅典人沾染上不健康的想法之前我们交战的话,只要是上天对我们公正,我们是很可能取得胜利的”。面对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的敌人,米提亚德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在此我想谈谈本人对于将领判断战局能力的看法。
孙子说:“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克劳塞维茨与若米尼也认为,将领判断战局形势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冷兵器、热兵器、热核兵器时代的战争,还是今天的陆、海、空、天、电多维一体的高技术战争,都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无论是广阔还是狭小的战场上空,都始终笼罩着层层“迷雾”。克劳塞维茨对此一言中的:“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战争中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藏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所以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透彻了解战场的状况,历来是横在指挥员面前的“巨障”。在《李卫公问对》中,李世民谈到很多将领一般都缺乏辨别虚实的能力时,作者李靖把奇正与虚实、示形紧密联系起来阐述,指出“奇正者,所以致敌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但教诸将以奇正,然后虚实自知焉”。可见,辨别虚实的能力对于将领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兵法巨匠若米尼在其《战争艺术》一书中如是说:“如果我要考察军官的能力,那么我会将能够把战局中一切判断得清清楚楚的人录取而第一名,而那种只精通战略理论的则录取为次一等”。
在《战争论》中,还有一处对于战略与战术判断能力的重要性作出了具体的叙述:会战的发展趋势在一开始虽然不怎么明显,但通常就已经确定了。甚至在会战的部署中这种趋势往往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一个统帅看不到这种趋势而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开始了会战,那就表明他是缺乏这种认识能力的,这种趋势即使在会战的部署中和会战开始时没有确定,在会战过程中均势自然而然地也会缓慢地发生变化,正如我们曾经指出过的那样,这种变化最初是不明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就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均势在会战过程中的变化,并不象有人根据对战斗的不真实的描写所想象的那样,是时而这样时而那样地变化不定的。尽管均势可能在一个长时间内很少受到破坏,或者一方失利后还能恢复均势,反而使对方失利,但可以肯定地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战败的统帅在退却以前早就觉察到了这种变化。如果有人说,个别情况出乎意外地对整个会战的进程发生了强大的影响,那么,这多半是战败者掩饰自己在会战中失利的借口。由此可见一个将领能够看清战局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难怪乎孙子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米提亚德力举进行决战的原因在于他能够清楚判断战局,他通过他的军事经验以及过人的智慧与胆识能判断出雅典人比波斯更有可能在战斗中取胜。(在此笔者想谈谈自己对于战史的看法,古代的战史出于各种原因(但是主要是战胜者为了夸大自己的功绩),往往喜欢将对手的兵力成倍的夸大,如希罗多德记载薛西斯远征希腊的兵力高达200多万,而希腊的重装步兵不过数万;在高加米拉,亚历山大的4万大军所面临的大流士大军高达百万。如果果真如此,恐怕米提亚德在马拉松会战时说:“如果在某些雅典人沾染上不健康的想法之前我们交战的话,只要是上天对我们公正,我们是很可能取得胜利的”时会缺乏底气;而亚历山大在高加米拉会战前说:“你们以为我心里没有想好对策以前,能够安然入睡吗?当大流士实行焦土抗战,坚壁清野之时,我绝望得不知所措;现在他准备同我决战,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天哪,我的祈祷已经得到神的回应!你们都回到各自的岗位去,我马上给你们具体的指令。”也会觉得是自欺欺人。因此,个人以为,高级指挥官在战前对形势的判断,可以作为我们判断两方实力的重要参考,因为他们亲身经历了整个事件,而且他们是高明的统帅,拥有杰出的战略判断能力,尽管他们对形势的判断有一些鼓舞士气的成分,但是和事实应该相差不大的)。
血战在即。为了让大家对马拉松的血战有更好的认识,也为了便于描写以后发生的战斗,我想在此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希腊与波斯双方的兵力组成以及战斗中一般所采用的战术。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钻忠
编辑:
王钻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