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抑或忠良 袁崇焕历史定位探源
2009年11月16日 16:19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甲子,谕:『旧辅钱龙锡背公逞私,密谋主款;袁崇焕疏语已露,终不奏闻。并不重罚,何以惩后!命法司拟罪』。逮至,论死。【《崇祯实录》崇祯三年八月】

此两案在崇祯朝本来是定案,但清乾隆时期却发生了变故。乾隆钦定的《明史》里有“反间计”的记载,于是“袁崇焕案”便又有了新的解读。《明史》中的记载如下:

○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大寿尝有罪,孙承宗欲杀之,爱其才,密令崇焕救解。大寿以故德崇焕,惧并诛遂叛。帝取崇焕狱中手书,往召大寿,乃归命。

方崇焕在朝,尝与大学士钱龙锡语,微及欲杀毛文龙状。及崇焕欲成和议,龙锡尝移书止之。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崇焕既缚,大寿溃而去。武经略满桂以趣战急,与大清兵战,竟死,去缚崇焕时甫半月。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明史袁崇焕传》】

清编纂的《明史》对“袁崇焕案”有了颠覆性的解读,袁崇焕不仅是因为崇祯中了反间计而被误杀,而且还和钱龙锡一起被阉党陷害,按照《明史》的叙述,冤杀袁崇焕以后,明朝就面临了“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的尴尬境地。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特意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有如下记载: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至此,“袁崇焕案”在清乾隆时期彻底翻案,袁崇焕被指控的“托付不效”变成了“但尚能忠于所事”,“谋款不战”变成了“会我大清设间……帝信之不疑”,“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变成了“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谋款则斩帅”变成了“魏忠贤遗党……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

整个案情可谓来了个惊天大逆转。于是,袁崇焕由误国的罪臣变成了蒙冤的忠良。在这番逆转之后,崇祯成为了中反间计而误杀忠良的昏君,明朝整个朝廷也因阉党复仇陷害忠良成了奸党当道,完全符合了“主暗政昏”的评价,这样的解读不免流露出几分王朝更替的气象,使后来的“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之结果显得很顺理成章。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王者不臣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