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一代霸主,还是很能放下个人恩怨的,于是就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写了封信到鲁国:“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杀他;管仲是我的仇人,我一定要亲手杀他。”
所谓我不忍心杀他,就是你替我杀了罢。所谓我一定要亲手杀他,那你得先给我把他送过来啊。--他这是加了个小心,怕直接要管仲,鲁国人不给。“这是一人才啊,你任用他我不惨了吗?凭什么给你啊?”现在说要过来是想杀掉,鲁国人就没什么舍不得了。
齐国强鲁国弱,鲁国没办法,把公子纠杀了。追随公子纠的人,于是就纷纷自杀,并且,盛情邀请管仲,一起自杀。
他这道理也通:我们自杀不自杀其实还无所谓,你管仲尤其得自杀啊!你可是差点没把人公子小白射死,他能不记仇么?给鲁侯的信里都写明了,要把你给醢了。--就是剁成肉泥,--现在跟我们一块儿上吊,不好歹还落个全尸吗?
但是管仲不这么想。或者,他是有预感,齐桓公不会是真想杀自己;或者他没有预感,但是只要还有一线生机,他也不肯放弃的。就从老是当逃兵那事儿也看得出来,他从来不是一个道德标兵,他不是一个为了忠于主人,就甘于牺牲性命的人。正所谓:
三战三北君莫羞,一匡天下霸诸侯。
若经沟渎殉小节,盖世功名尽射钩。
第二节孔子谈管仲
管仲事业做得很大,经历又很传奇,所以当然经常被人议论。--包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孔子不喜欢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这人,格局太小。”
有人问:“管仲节俭么?”
孔子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什么叫三归?解释很多,随便取其中一种,女孩子嫁人叫归,《诗经》里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那个时候诸侯娶媳妇,比方说吧,齐国国君要娶鲁国国君的女儿,鲁国国君不能光把自己的闺女嫁过去,他得找两个跟自己同姓的国家,比方说郑国和卫国,这都是姓姬的:“我闺女可是嫁到齐国去了,咱们都是兄弟,你们也得赞助一下。”于是这两国国君,也要把女儿嫁到齐国去。--一娶就娶三个国家的女孩,叫“三归”,这是诸侯的特权,管仲本来没资格,但是他也这么搞了。
还有其他解释,但不管哪种解释,主题都是一样的,就是说管仲很奢侈。
什么叫官事不摄?摄是代理,就是说,管仲家里的佣人特别多,而且分工特别明晰,不兼职。扫地的不擦窗户,擦窗户的不洗衣服,洗衣服的不下厨房,下厨房的,做西红柿炒鸡蛋的,不做韭菜炒鸡蛋……
所以孔子说,这怎么能叫节俭呢?
又问:“管仲懂礼吗?”
孔子说:“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树是动词,修建;塞门大致就是后来说的照壁或影壁。当时这是国君的特权,但管仲在家门口也筑了道影壁。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坫其实就是一个小土台子,两国国君结盟,喝过酒了,要把酒杯倒扣着放在这个小土台上,所以叫反坫。显然这也是国君才可以有的东西,可是管仲也整了个,太僭越了。
所以孔子总结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管仲都懂礼的话,还有谁不知道礼啊?
但是,在学生对管仲做出负面评价的时候,孔子却反驳了,而且对管仲推许极其的高。孔子把这个字许给管仲了,--“仁”。
你要知道,其实什么节俭啊,懂礼啊,在孔子眼里虽然是美德,却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好评,可是这个“仁”字就不得了了。孔子是很少会说人家“仁”的,相反他喜欢说“不知其仁”,意思是这个人是不错,优点有,但仁还说不上。
孔子门下那么多学生,他最喜欢谁?毫无疑问是颜回,而孔门弟子里面,混得最好的,社会声誉的最高的,则是子贡。于是子贡就给孔子盯上了:“女与回也孰愈?”你跟颜回,你们俩谁强一点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刘勃
编辑:
王钻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