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的王朝(11)苻坚百万大军的后勤软肋
2009年11月16日 17:17凤凰网历史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可以设想一下,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把九十七万军队集中在一地会是什么情景。九十七万军队如果走在一条大路上,即便这条大路十分宽阔,能容纳二十人并排行走,队列又排列得密密实实,那么整个队伍也要拖出五十公里以上。走在后头的部队根本就不知道前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随时可能失控的可怕状态。

而且这九十七万人一起行进,补给也根本不可能供应得上。晋代中国人口非常稀少,整个山西省的人口也不到九十七万。大家可以想象:如果现在整个山西省的男女老少全部出发,排成一个队列向江苏挺进,那会给沿途造成多大的压力。沿途需要有多少个饭馆和旅店,队列本身又需要携带多少辆运输车,才能让这些人几个月内都有饭吃?

唯一的办法就是分兵而进,古代战争中,经常说兵分几路,这可不光是为了实施某种军事计谋,主要原因往往倒是因为集结在一起实在太困难。

如果这九十七万军队分兵而进,然后集结在同一战场,又当如何?答案是:那也是做不到的。首先牵涉到后勤问题,同时向聚集在一起的九十七万人输送粮草,这个要求大大超出了当时的运输能力。关于后勤问题我们在后面详细讨论,再来看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在战场上怎么调度这九十七万人?九十七万人摆成阵形,必将绵延出相当距离,当时没有无线电,作战之际,指挥官如何向这九十七万人下达命令?一个低级军官又如何得到作战指示?如果这个庞大队列的某一部分发生骚动,指挥官又该如何制止,不让它蔓延开来?

世界古代史上,从没有将百万人投入同一战役的例子,没有哪个指挥官敢担当这样的任务。这不是军事资源的问题,哪怕你能动员一千万的兵员,你也不可能把一百万人编成一个阵形,投入战斗。

五万人的部队和一万人的部队对垒,当然可以占有极大优势。如果指挥官比较能干的话,十万人的部队和五万人的部队对垒,仍旧可以占有很大优势,但我们不能如此简单地推演下去。随着军队规模的增长,它的组织管理成本会陡然增高,到了某个拐点之后,增加士兵就不会再给军队添加任何战斗力,反而是个累赘。这个拐点在不同时代,或者碰上不同素质的指挥官,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不过在古代,九十七万这个数字肯定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个拐点。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但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一点,就不大能明白古代史上的大规模战争的性质。

苻坚使用这些部队的办法不外乎两个:一是分成各路独立的军团,沿国境线多处攻击;二是把大军分成几个梯队,第一梯队倒下了,第二个梯队接着上。但如此一来就使兵力上的优势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最后结果证明,苻坚的这次战争两种方法一个都没用上,主战场的胜负决定了一切,九十七万人的部队大部分根本没有派上任何用场。

如果我们更仔细地考虑一下后勤问题,就会发现苻坚的这次征发面临何等的困难。

一个庞大帝国能生产出很多粮食,但是如何把这些粮食运输到指定地点是个很棘手的问题。皇上如果要在某地集结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从哪里搞到粮食呢?帝国的疆域可能很广,但是远处的粮食很难运到指定地点来,皇上能利用的也就是周围那一块地盘的物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押沙龙   编辑: 王钻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