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解读两岸故宫合作始末
2009年11月18日 17:11中国经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北京故宫的参与,让“雍正大展”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展

记者:北京故宫的参与,能让“雍正展”有着怎样的不同呢?

郑欣淼:对于雍正皇帝,其历史评价从来就是毁誉参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勇于改革的皇帝,并且带动了一个革新的时代,在清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例如,雍正皇帝在位时间并不长,只有13年,却是中国古代最关切宝岛台湾的君主之一。在“和衷”(即和睦同心)思想指导之下,雍正皇帝不断强化台湾的军政管理机构,升澎湖巡检司为澎湖厅,改台厦道为台湾道,将台湾总兵升为挂印总兵。他选拔内地出色的官员经略台湾。雍正皇帝对台湾原住民更是施恩布教,维护其耕猎之地不受侵扰。自雍正三年(1725年)起,清政府和福建泉州、漳州等地每年包销大量台湾稻米,以平抑大陆沿海粮价、缓解台湾粮食滞销。雍正五年 (1727年),他删改禁令,谕准垦荒的大陆民众可以携眷过台,令宝岛人丁兴旺、粮果丰登。经过数代人的奋力,台湾成为清代“康亁盛世”下的一片热土。因此,在台北故宫办一个雍正展,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这次雍正大展,正是要重新诠释历史上清世宗雍正皇帝的本来面目,而所藉之途径乃正是珍贵文献档案与精美书画器物。

两岸故宫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圣殿,都是以清代皇家庋藏的历代文物精华为基础,这当中包括有大量雍正朝的文物精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互补性。台北故宫拟定的展览和研讨会主题是“为君难”,这件开题文物“为君难”印章是北京故宫的藏品。而此次北京故宫借出的《十二美人图》画面上陈设的一件汝窑椭圆花盆,则是台北故宫的精品。两岸的珍贵文物在这次“雍正大展”上重新聚首,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从而使展品具有非同寻常的完整性、代表性,这也使该展览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展。

记者:请介绍下北京故宫赴台参展文物的情况?

郑欣淼:本次我院赴台参展文物共计37件套。其中,书画类21件;器物类12件;宫廷类4件;一级品7件。

37件套虽然数量不多,但涉及我院主要文物收藏类别,并且是其中的精品甚至孤品,特别是像雍正帝朝服像、“为君难”玺、泥塑雍正像等,均为本次《雍正大展》的“点睛”所在。

此外,这些文物内容丰富。既有反映雍正皇帝御容以及从事政务活动的内容,也有表现日常生活及精神层面的题材,特别是雍正行乐图(行乐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一般以描绘皇家的娱乐生活为主题)、清人画美人图等,对观众感性上认识雍正其人,进而从理性上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皇帝着装奇特,服饰类别丰富是雍正行乐图重要特点。满族入关以来,为防止被汉族同化,清政府明令禁止满人穿汉族服装。但是雍正在行乐图中,大多着汉服,扮为村夫、文士、官吏等。不仅如此,雍正还有穿蒙族、藏族和西洋文艺复兴后期、新古典时期服装的行乐图。这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也反映了雍正皇帝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有标新立异的一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朱奕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