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9000年前祖先的声音:音律水平让人惊叹
2009年07月02日 11:57大众日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经动物学家鉴定,贾湖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制笛之前贾湖人曾经认真计算,笛子制成后还运用打小孔的方法调整个别孔的音差,制作方法和过程,与现在民族管乐器的制法很相似。它反映出的音律水平和计算水平之高,令人惊叹。专家研究发现,贾湖人已经有了音与音之间距离差别的基本概念,这些音程关系经过了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音乐艺术实践,直至明代乐律学家在计算和理论上加以科学化的总结,才使人们对十二平均律有了新的认识。

经过几次发掘,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骨笛达30多支,除去半成品和残破者外,有17支出土时比较完整。但因长时间在地下叠压,有些骨笛取出来时已经成粉末状。真正比较完整的骨笛有6支,一支5孔,一支6孔,三支7孔,一支8孔。

2001年4月至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科技大学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县博物馆合作,由贾湖遗址历次发掘的主持者、中国科技大学张居中教授率队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七次考古发掘。

第七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支二孔骨笛。出土时此笛已断为两段。这支二孔骨笛长20多厘米,呈棕黄色。骨笛两端刻有规则的菱形花纹,花纹细如发丝。骨笛的两孔靠近笛的两端,孔径约3毫米。经碳14测定,这支骨笛被认定为9000年前的物件。这支二孔骨笛是在贾湖遗址首次发现,也是历次发掘中最为精美的一件,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界发现的最早、最为精美的二孔骨笛。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使用M282:20号骨笛吹出了河北民歌《小白菜》,9000年前,贾湖人用骨笛吹奏什么样的音乐我们无从知晓。虽然乐曲有所不同,但这是9000年来,作为后人的我们,第一次听到来自远古祖先的声音。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供本报专稿)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贾湖村   朱帜   出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