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9000年前祖先的声音:音律水平让人惊叹
2009年07月02日 11:57大众日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1983年初春,由于人口扩张,贾湖村的村民强烈要求把遗址所在的村东的荒地规划成宅基地,建造新的住房。朱帜再次紧急向上级文物部门请求试掘。5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人来到了贾湖村,他们在遗址的中部规划了3个共50平方米左右的探沟。在一个半月的试掘中,发现窖穴11 座、墓葬 17座,陶器和石器以及龟甲等数十件遗物,正当朱帜看到一线曙光的时候,专家们却忽然决定终止试掘。

原来,就在贾湖遗址试掘的同时,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长葛市石固岗发现了一处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性质的文化遗址。石固遗址遗物丰富,在贾湖进行挖掘的专家根据手头已经出土的文物判定,贾湖遗址的文化内涵并未超过石固遗址,因而决定放弃。

不出朱帜所料,考古队一走,村民们再次提出了在遗址上建房的要求。遗址上方一旦开挖房基,地层就会被彻底破坏,造成文物的永久性损失,再也无法挽回。1984年,朱帜最后一次申请试掘,他始终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想法,贾湖村的地下一定隐藏着一个将会震惊世人的秘密。

这一年夏天,省文物局应朱帜的申请又派人来到了贾湖村,他们决定在村民申请宅基地的区域内进行发掘,这一次发掘规划了4个探坑,面积扩展到100平方米。

□1984年夏天,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的考古队和朱帜在贾湖村东面的4 个探坑内进行试挖发掘。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发掘的深入,大量的文物陆续出土,在房基的堆积物中,考古队员发现了鱼骨、獐子牙和果核。在灰坑中出土了罐形壶、方口盆、角把罐、敞口钵、深腹盆壶、斜肩壶、盆形鼎等陶器。

在第一号探坑的M11号墓中,男性尸骨的周围,摆放着一组打磨精美的骨箭头,箭头保存完好,两侧依然锋利。而在第三号探坑的M13号墓中,女性尸骨的大腿外侧整齐排列着成套的骨针,骨针的上方有精巧的钻孔,清晰可见。

墓葬中还大量出土了生产工具,打鱼用的网坠、收割用的石镰,捕猎宰杀用的骨匕等等,器物的丰富性令人惊叹。

在4 个探坑中,考古队员共清理出 14座墓葬,这些墓葬并不是有序排列的,而是上下叠压,相互打破。其中有大量的无头葬、缺肢葬、二次葬,还有一次葬与二次葬的合葬。墓葬多达6层,表明这块区域属于部落的集中墓葬区,并且经过数代人的反复使用。

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以及贾湖遗址地层关系的复杂性逐渐引起了上级文物部门的重视,对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成了首要事项。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重新组建贾湖遗址考古队,由时任第一研究室副主任的张居中带队,于1984年10月前往贾湖村。

张居中只收拾了简单的行囊,打算在贾湖村临时安营扎寨,可没想到这一扎,就是20年。

张居中发现,贾湖遗址的面貌与裴李岗遗址竟然有着显著差别。与裴李岗遗址的随葬品相比,贾湖墓葬的陶器较少,大多数墓主人只拥有一个陶壶。而贾湖墓葬中大量成套的骨器确是裴李岗遗址难以企及的,贾湖出土骨箭头的精美程度堪比商代的青铜箭头,上面的倒刺和血槽依旧寒光烁烁。

一天中午,考古队队员贾芬良正在清理10号探方,这里是两座具有相互打破关系的残墓。贾芬良把周边散乱的随葬物编号完毕,便开始清理M78号墓那具残缺的骨架。

张居中惊奇地发现,这具骨架的左股骨内外两侧,各有一件管状器物,长约20厘米左右,一面排列着7个整齐的小圆孔。位于内侧的一只已经断成3截,而外侧的器物保存相对完好,贾芬良用竹签小心地刮去周围的泥土,将它取出来。这件器物看上去像是用动物的骨管做成的,通体呈土黄色,晶莹亮洁,有玉石一样的光泽。

□这个神秘的管状物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考古队的众人认为,从外形上看骨管非常像是民族乐器——笛子。但是,包括张居中本人在内,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个不经意的发现,日后将会把全世界对中国的史前文明发达程度的评估,推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贾湖出土的带孔骨管传达给我们一种信息。早在距今 9000 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很可能已经通过某种方法,明白了现代人所使用的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并且熟练运用于乐器的制作。而他们制作出来的这种带孔骨管,彻底颠覆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于音乐起源的固有看法,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音乐文明,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古代文明所难以企及的。在参与贾湖骨管挖掘和研究工作的考古学家和音乐学家的共同商讨下,贾湖遗址所出土的这种带孔骨管将以贾湖骨笛的名称载入史册。

贾湖村   朱帜   出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