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文化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毛泽东] [田家英] |
胡乔木和毛泽东在一起
如果借口有政治需要,就要求历史科学违背历史的真实,篡改客观事实,那样将不仅破坏历史科学,也将破坏社会主义政治。事实是最有力量的。事实不能永远被掩盖住。历史科学满足政治需要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历史向社会也向政治提供新的科学研究的成果,而社会和政治则利用这种成果作为自己的向导。这样做,既完成了历史科学本身的任务,也完成了政治所给予的任务。这不但丝毫没有伤害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所应有的尊严,相反,它既增加了历史的荣誉,也增加了社会主义政治的荣誉。因为这种政治是科学的政治,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政治。如果把历史科学和其他科学为政治服务理解成为一种从属于政治的临时的局部的甚至错误的需要,那就破坏了历史学,也破坏了政治本身。我们的历史学家当然要拒绝这种毁坏历史科学的做法。(《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第1期。)
中国历史学无疑需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问题在于如何实现这种指导。胡乔木说:“要把历史当作科学来研究。……必须掌握原始资料。……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向导,而路是要我们自己走的,究竟能走多远,要看我们自己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又说:“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应该成为历史研究的向导,而不能成为我们研究的终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也不可能把历史学的全部内容都囊括无余。”(《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第1期。)胡乔木晚年对毛泽东和中共党史某些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的重新审视,正是建立在这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认知升华。
胡乔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任内约两年。他的上述讲话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千位研究人员中产生了良好影响。后任院长如马洪、胡绳、李铁映等都遵循上述精神,扶持和指导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无不体现着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特点。1980―90年代,胡乔木、胡绳主持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编纂工作,李新主持的中国革命史、中华民国史编纂工作,都是遵循胡乔木倡导的“陈言务去,新意迭出”,求真求实,不为尊者贤者讳的精神进行的。中共党史编纂期间,多次举行审稿会议,广泛邀约党史圈外的学者参加,倾听各方人士的建议。每次会议中间,胡乔木、胡绳都到场与大家座谈。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继任负责人郑惠、龚育之、石仲泉等同样照章办理,不改初衷。2001年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定稿前,连续召开五次审稿会议,每次五至七天;关注细节,逐句推敲,尤其重视不同意见,即使是颠覆性意见,也洗耳恭听,耐心解释,充分交流。党史编纂和研究工作三十年来所取得的重大进步,与胡乔木的正确指导及后任者的努力贯彻密不可分。
作者:
陈铁健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