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毛泽东] |
对“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一语,唐闻生先直译,后解释,说明“无法无天”意为无所畏惧(在这里,毛主席是针对有人“还有一点恐惧”而说“我是无法无天”,其含义是无所畏惧更为显然)。事后,唐闻生奉命给斯诺一份英文记录。美国《生活》杂志1971年4月30日的一期,发表了斯诺写的题为《同毛泽东的一次交谈》的文章。文中介绍了这次交谈的主要内容。这里只引用该文倒数第二段(斯诺将这段一字不漏地收入《漫长的革命》第七节)。这段(据伍协力的译文)全文如下:
“当他亲切地送我到门口时,他说他不是一个复杂的人,而实在是很简单的。他说,他不过是一个带着把破伞云游世间的孤僧罢了。”
这样,斯诺对“和尚打伞”作了“艺术加工”,以致面目全非。伍译的“云游”二字“雅而不信”,其余均符原文。若按原文的句法和语气,应译为:“他说,他不过是一个孤单的和尚,带着把破伞,漫步在世间”。“孤单的和尚”或“孤僧”,可看作是对“实在是很简单”的描写或延伸。
电视片创作者的灵活“运用”
毛泽东对斯诺讲的那句话,有两种记载:一是正式记录,二是斯诺的文章。两者大相径庭。如作“严肃地精选”,理当去伪存真,但被誉为“运用了一百多年来的有关文献资料”的这部电视片的创作者,却将这两种互不相容的史料融为一体,加以灵活“运用”———且看是如何“运用”的:
(一)该电视片让“毛泽东忽然对斯诺说: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忽然”二字似非闲笔,姑不置论。问题是:“说”字之后有两句。第一句末尾加上句号。第二句是不是毛说的?由于那个句号,就有两种可能:是。不是。
先看第一句: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这一句半文不白,长达16字,不会是口语(不信?你说说看),更不会出自一向反对党八股的语言大师毛泽东之口,这显然取材于斯诺的文章,但又作了加工。为便于对照,重引伍协力的译文:“他说,他不过是一个带着把破伞云游世间的孤僧罢了”。该电视片解说词把“不过是”改成“就像”,相应地删去“罢了”;把“带着把破伞”改成“手持雨伞”;把“云游世间”改成“云游四方”。这些改动还不打紧,关键是把主词“他”改成“我”。斯诺采用“他说,他……”的表达方式,因非直接引用,留下余地;尽管有错,自己负责。该电视片改成“我”,一变而成毛泽东的原话。如此这般地“再创作”,就不好让逝世多年的斯诺负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