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鲁
针对印度对中国边境的不断蚕食行为,毛泽东向中国边防部队提出了“决不退让,避免流血;武装共处,犬牙交错”的十六字斗争方针
印度尼赫鲁政府妄图利用我国的暂时困难,乘台湾蒋介石集团在东南沿海不断进行军事骚扰之机,推行扩张主义政策,将其单方面划定的边界线强加给中国。其办法就是后来印度政府宣扬的“前进政策”。这一政策的目标是,印军尽可能多地在中国控制的地区建立哨所,以此来逐步改变军事力量对比,并且在中国哨所之间建立印度哨所和巡逻队,遏制中国的补给线,在达到足够优势后赶走中国军队。尼赫鲁认为,“前进政策”是非常稳妥和有效的,它既可避免冒直接发动战争的危险,又可为“发展边远地区”提供最佳途径。
在“前进政策”指导下,印军开始了对中国边境的一系列蚕食行动。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朗久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印边界的第一次武装冲突。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口冲突。面对印度方面的不断寻衅滋事,毛泽东主张“先礼后兵”,“退避三舍”。提出了一系列边境斗争原则。
1960年5月10日,总参谋部在《西南地区边防守则》的几点说明中,传达了毛泽东确定的方针:“就是要把我国西南边境地区迅速安定下来,既要使内部安定下来,又要使外部安定下来,使西南边境成为和平稳定的边境。”《守则》还具体规定:“不主动惹事,不挑起争端,不越出国境”,“邻国武装人员向我进行或大或小的越境挑衅,在未超过我国三十公里时我概不开枪”,“停止边防部队在边界线附近巡逻”。
在印度的挑衅面前,为缓和边境紧张局势,中国边防部队还单方面作了后撤,并规定在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30公里以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在20公里以内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
这些克制和忍让,却被尼赫鲁视为中国软弱可欺,蚕食的胆子越来越大。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的退让是为了避免战略上两面作战,他们定下的步步向中国境内推进的决心已经经受住了“考验”,中国军队绝不会与印军直接对抗。印度舆论则大肆吹嘘,说印军已“在2500平方英里的广阔战线上全面推进”,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
从1961年特别是1962年4月起,印度当局在中印边境推行更大规模的“前进政策”,步步向中国纵深进逼。在边境竟然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印军有的前哨据点甚至设在了中国边防哨所之间和侧后,从三面或四面威胁中国哨所,同中国哨所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态势。印军还不断拦截、袭击中国巡逻队、运输队,挑起一次又一次的流血事件。
当印度军队不断侵占中国领土,频繁挑起边界纠纷的时候,毛泽东及时地指示边防部队,要提高警惕,加强边防,防范印度军队的进攻。当印度军队大肆占地设点,步步向前推进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又适时制定了新的反蚕食斗争方针。
1962年7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西段悍然侵入新疆加勒万河谷,设立新的军事据点,切断中国边防哨所的后路,并向中国巡逻队进行武装挑衅,制造了加勒万河谷事件。7月中旬,刘少奇、周恩来在书记处会议上汇报了中印边界西段反蚕食斗争情况后,提出了对加勒万河谷入侵印军进行处置的两个方案:一是将印军新设的据点拔掉,以武力驱逐被中国边防部队反包围的印军;二是不使用武力想办法逼退印军。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