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南下部队接管温岭县政府,因不明真相将张逮捕判处死刑。当时,周丕振、沈钧儒、陈毅一致提出不同意见,谭震林同志专电温岭,令将张送杭州处理,温岭县未执行,于一九五零年一月将张枪决。对此上海、宁波及浙东沿海的去台人员至今仍不寒而栗,来信要求对张案进行复查,予以平反。
该文件首页标有“报送仲勋同志”,后有习仲勋的批示:“请明复、李贵同志查清情况的处。七月九日。”
时为1986年,习仲勋同志当时的职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批示中的明复、李贵,指的是时任统战部部长的阎明复同志和副部长李贵同志。案子由人大副委员长批示统战部长和副部长调查,可见中央对此案是重视的,因为张翰庭先生毕竟不是个普通百姓,救出“江亚轮”数百遇难群众,当时曾名动海内外,国外很多报纸都给予报道。即便在今天,提起古今中外的海难史,无法不提特大的“江亚轮”海难,提起“江亚轮”海难,又无法不提张翰庭。现今提及“江亚轮”海难的文章不少,不是对张翰庭之死讳莫如深,就是错误地报道张翰庭先生已获平反。张案的未获平反,给社会和媒体带来不小的尴尬和被动。
1986年12月,《上海法制报》记者汤永新和《文汇报》“法庭内外”栏目主编王复初及记者李颂联同时到温岭,他们经三天采访,了解前前后后的真相后,又一起到浙江高级人民法院采访,直接面见浙江最高人民法院张院长(这位张院长正好就是当年判处张翰庭极刑的温岭县县长)。第二年,也即1987年,浙江高院总算将案卷发还回温岭,记者们又到温岭调查,原判这才公布于世。也就是说,判处张翰庭一案的罪名究竟是什么,张家后人这才知道,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杀害十一条人命。之前,他们一直不清楚张翰庭先生究竟是因什么罪被处死的。
1987年3月12日,温岭新河区长、统战部一位负责人和《上海法制报》记者汤永新三人坐车到横河看望张翰庭遗孀王佩芬,劝慰她不要焦急,相信政府会按政策办的。谁知事情偏偏还有反复。本来是想让案情更清楚一些,3月中旬,林仁基恳请温岭法院吕子君庭长,向尚健在的“被张翰庭杀害的”离休干部梁耀东取证,证明张翰庭并没有杀死梁耀东。吕庭长得悉梁耀东的地址后,于3月20日,携带随员,登门向梁耀东取证。取证之时,梁耀东的身体状况很正常,对答清楚,说明真相,而且还亲自送客到门口。据家人讲,当晚他有些心绪不宁,不知何故半夜起床出门,更不知他意欲寻找何人,不幸的是年迈的他没走多远,摔倒猝死在邻居家的户外。离休干部梁耀东没有被张翰庭杀死,而死于张案的调查,令人嗟叹。
为调查张案,死了一位离休干部,再进一步调查又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后果谁能担待?这一切很棘手,就这样,案件被拖了下来、张家后人不知内情,还一味地耐心等待,于是一拖又拖了三年多。
张翰庭案是习仲勋副委员长批示,让统战部部长、副部长调查的,可统战部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没有隶属关系,这三年里,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统战部之间有过什么文件往来,这一切张家后人更无法知道。1989年,阎明复同志被免去统战部长之职,拖延不决的张案突然有了结论:维持原判。
公允地说,张翰庭先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张家后人和众多的“江亚轮”幸存者们,坚信张翰庭先生是清白的。即使张翰庭确实是罪该万死,也应该把罪该万死的条条罪行交待清楚,将张家提供的反证——驳斥,令张家后人心服口服才是。然而……
从《人民日报》能报道张翰庭先生的救人义举及幸存者与张家后人团聚的消息来看,张家后人和幸存者们深信,在政治清明的今天,张案肯定会得到平反。今年12月3日是“江亚轮”海难一甲子纪念日,他们希望能在他们的有生之年,获悉张翰庭先生被平反的喜讯……
(来源:《档案春秋》2008年第5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 ||
作者:
庄智娟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