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披露:尼克松访华前后的新闻报道(图)
2008年12月23日 09:41环球网读书频道 】 【打印

除此以外,全台的其他报道、所有节目必须协调一致,全台一盘棋,包括文艺节目(样板戏、歌曲)的内容和安排,都必须遵循统一的精神,有的减少,有的暂不播出。这不仅在尼克松访华期间,而是从尼克松访华先遣人员到达开始,直到访华结束后有关人员离去,这期间中央电台有关反美内容的文艺节目的安排是一个由少、暂不安排、适当增加到恢复正常的过程。播音速度和基调全台协调一致,正常播出,有关访华报道的播音既不加快高亢,也不有意放慢降调。

那时广播宣传的政治气氛和阶级斗争观念是极强的,一直处在极度紧张的状态。复兴门外广播大楼东侧的二、四层是中央电台的录音机房和传送播出机房,是技术和播出的要害部门。当时传说,美国在民族饭店新闻发布中心安装了红外线,正对着中央电台的东侧,这里的一切活动,他们一目了然,都能拍摄下来;这里的一切声音,他们都能听清楚,录下来。为阻止窃听窃录,我们研究了多种方案,小心翼翼,而且买了紫红色灯心绒,把二层、四层朝东的窗户严严实实地遮挡起来,以保证录音和播出安全。

为了切实掌握好全台的宣传报道和节目安排播出,在中央电台宣传小组的主持下,成立了专门的宣传把关小组,实行集体办公制度,从2月20日美国先遣人员和美国记者到达开始,每天早晚各研究一次宣传报道情况,并审听和安排全台播出节目,实践证明,在遇有重大紧急宣传的情况下,临时成立宣传报道小组,集体办公,这是保证准确及时安全播出的一种有效的好形式,尤其在节目多、环节多、头绪多的情况下。后来的几次重大宣传中,中央电台也都是这样做的。

北京成了世界新闻舆论的中心。参加采访的除了中国几大新闻单位的30多名记者以外,随尼克松来访的美国记者87名,常驻中国的记者30名,临时申请来采访的记者20名,记者之多,历史上少有。这些记者都带着任务而来,都强调自己的特殊性,如何安排采访?如何保证安全?记者难管。

既保证安全,又满足记者要求,参照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做法,采取了近距离采访和远距离采访的两种划分。所谓近距离采访,也都在几米以外,人数不宜多,确定的原则是工作需要和采访特点,中国方面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单位的记者。美国方面由我方限定近距离采访的人数,由美方内部去平衡,具体落实到人,据说相互争来争去。第三国的记者都被拒于近距离采访之外。开始曾有所顾虑:美国记者能否接受这种分层次的方式?据了解,美国在白宫草坪举行欢迎外国元首的仪式,就是采取这种采访方式,许多记者被阻挡在栏绳以外。

美方从传统做法出发,每天两次新闻吹风会,介绍会谈的情况、气氛和访问的花絮,实质性内容不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为此,在民族文化宫的西厅设了新闻中心,美国记者住在民族饭店,在那里举行吹风会,在那里发稿。我所知道的新闻吹风会,是美国政府新闻秘书齐格勒对记者神侃一通,他在记者圈混得很熟,有些记者为他保驾护航,有意提一些他想回答而又不便自己主动说的问题,而当他遇到窘境时又为他排忧解难。为此,记者圈的人清楚,而表面上又不露破绽。参加吹风会的记者大多不愿意抢前排,有些人挤在门口,立马可待,吹风会结束,记者便一哄而散,跑到不远的新闻中心占位子抢发消息。吹风会是利用记者、管理记者的一种可采取的形式。外国记者很辛苦,他们很少能坐下来吃一顿饭。尼克松总统去上海之前,美国方面在民族饭店设宴招待记者,我看到美国记者从头到尾在场的不多。电视摄像记者常常是一个人“拳打脚踢”,记者、灯光,集于一身(而我们常常是由一个摄像组承担),他们顾不上吃饭更是常有之事。当记者是一个吃苦的职业,更应有拼搏精神。

毛主席过问启程消息 周总理修改广播稿件

1972年2月17日,尼克松总统离开白宫,启程来中国访问,美方发了消息。按照惯例,一些国家的元首访华,我们事先作预告、登照片和简历,对这些元首启程来华的消息我们一般不发。美国是未建交国家,尼克松的访问事先不作预告,不发照片,当然也就不会发启程消息。

第二天,毛主席催问:尼克松起程这么久了,消息为什么不发?毛主席非常关注这件事。新华社赶写了消息送周恩来总理审批。消息原稿中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尼克松和他的夫人2月17日乘飞机离开美国首都华盛顿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访问。”周总理审稿时,在“来”字之前加了一个“前”字。周总理说:“有‘前’字,广播念起来顺口。”2月19日,中央电台播出了这条消息,共播出7次。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