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台湾] |
上世纪50年代,陈菲菲在胡里山广播站对金门广播
亲历:炮火年代的坑道成了旅游点
陈菲菲最想去金门看看“老对手”的喊话设备,“我和他们对喊那么多年,好奇得很,想了解他们在对面看我们是什么样子。”
而当她真的踏上金门土地时,正赶上金门利用炮战阵地的18个碉堡举办的一场碉堡艺术展,硝烟过后的战地,给陈菲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觉很平和,很多设计也挺巧妙。”
艺术展的作品之一是在一棵历经沧桑的大榕树下把弹药箱垒起来,可以唱卡拉OK,很有战地的味道,名字叫《榕树下,谁在唱歌》,无论是大陆的游客还是台湾的游客,都在树下排起长队,等着唱歌,陈菲菲和老伴也意兴盎然地参与其中,唱了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周围的人鼓掌说,唱得真不错。
陈菲菲在一个巨型大喇叭旁拍照留念,她说,这个大喇叭是仿造我们的喊话设备制作的,艺术家把一条长木板从大喇叭里伸出来,像“舌头”一样,上面摆着桌椅,就成了休闲咖啡厅。真是有趣。
陈菲菲以前还用闽南语广播,对发音也很有兴趣。到了金门,还仔细询问金门闽南语和厦门的异同。她说,无论在哪个景点,台胞、金胞遇到我们都有礼貌地微笑,很友好,就像老乡见老乡的样子。
但是陈菲菲也说,在金门仍然有一些前线的味道,海边仍有“轨条砦”(防坦克登陆用的),有的地方的雷还没有扫干净,禁止游客进入。相比之下,我们的环岛路以前也是军事禁区,可是现在“三角石”(也是防坦克登陆的)没了,成了观光、旅游的胜地,人们可以放风筝,可以喝茶,还建了很多别墅。
感动:金门老人还记得我们的广播
吴世泽记得,1953年角屿对金门广播组成立,他是广播组组长,每天用“九头鸟”大喇叭把声音传过海峡,传到金门人耳里。
这次去金门,吴世泽和金门的老人家聊天,金门老人告诉他,还记得厦门在广播里放高甲戏《陈三五娘》、《桃花搭渡》。这让吴世泽可开心了,感觉几十年没白干!
吴世泽讲述了一个小故事,证明金门可以听得清对岸喊话的内容:当年国民党撤退,从厦门沿海带走了许多船夫、壮汉。一位叫张阿签的妇女,她的未婚夫就被国民党带走了,张阿签经常在广播里哭诉,“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没有一个男人依靠,你让我怎么过活?”广播真的产生了效果,几年后的农历腊月二十八,张阿签的未婚夫竟然冒着生命危险,抱着一口倒扣的大锅游回了小嶝。
相关新闻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