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毛氏揭秘:鲜为人知的湖湘文化世家
2008年02月29日 10:11《湘潮》杂志 】 【打印
相关标签: [毛泽东]

毛泽东在韶山故居

韶山一支笔毛宇居

毛宇居派名泽启,字先甲,别号宇一子。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六月三十日,卒于1964年9月29日。他是毛泽东的房兄,也是他少年时的塾师之一。解放后,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毛宇居在曾祖父毛兰芳、祖父毛鼎臣、父亲毛福生的悉心栽培下,熟读“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自幼打下了良好的古典文学基础。他在20岁出头时,就开办私塾授课,在韶山冲里有“韶山一支笔”之称。

毛宇居是一位进步的知识分子,辛亥革命后曾和叔父毛麓钟等赴云南投奔同盟会会员韶山人何海清。何海清是蔡锷的部下,1915年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毛宇居随军转战滇川,后解甲归田,隐居不仕。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毛宇居开办的私塾读书,因离家较远,在那里寄宿。

毛宇居教毛泽东的主要是:“四书”中《春秋》及《公羊传》、《左传》等经史典籍。毛宇居非常喜欢毛泽东。因他读书刻苦,肯动脑筋,记忆力很好,每天点课的内容,背诵如流,甚至能全部默写出来。还有,毛宇居出的“破题文章”,毛泽东做得最快,而且做得比谁都好。但是,毛泽东不守塾规,令先生头痛。毛泽东个子长得高,坐在最后。他读书,总是不读出声音来。开始,毛宇居只感到奇怪,叫他背书,也能背出,所以也没有在意。后来,有一次叫毛泽东背书,他却半天没有反应。这时,毛宇居走过来一看,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压在《春秋》书上的《三国演义》。毛宇居最恨学生将这些“杂书”带进他的神圣殿堂,于是将书抢过来。毛泽东不服,又从毛宇居手里将书抢过去,并说:“孔子曰:每事问,不耻下问。我不耻下问《三国演义》,为什么不可以?”毛宇居只好说:“这些都是‘杂书’,你爹送你来,是要你来读圣人书,不是要你来读这些‘杂书’的。”毛泽东反问道:“您教的‘圣人书’,我都背了,还要我怎么办?”最后,毛宇居只好叫毛泽东背书,连点几段,毛泽东背诵如流,毛宇居无可奈何,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1907年夏天,毛泽东结束了在井湾私塾10个月的读书生活。在毛宇居门下,毛泽东熟读了《春秋左氏传》、《左传》等史籍,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9年10月,毛泽东回韶山为母亲奔丧,写了著名的“祭母文”和灵联,毛宇居将其笔录下来,珍藏了30多年,直到全国解放。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毛宇居等人积极参加了农民运动。1927年1月,毛泽东同夫人杨开慧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时,毛宇居在毛震公祠参加了盛大的欢迎大会并在会上致欢迎词。1929年,国民党反动派的军警到韶山抄毛泽东的家。族人们闻讯急忙将毛泽东家的藏书、报刊连同他在长沙读书时写的笔记,统统搬到后山 焚烧,以防落入反动派之手。毛宇居赶到现场,从中抢救出一本47页的《讲堂录》和2万余字的《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这两本文献是研究毛泽东早期思想的珍贵资料。毛宇居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两本文献珍藏到解放。文献后通过周世钊转送给毛泽东,毛泽东极为高兴。

1940年,毛宇居任韶山毛氏四修族谱总纂时,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毛泽东的名字下面注写了“闳中肆外,国尔忘家”八个大字的称赞性评语。

新中国诞生后,毛宇居与毛泽东鸿雁传书,往来不断。通过书信,向毛泽东反映“乡间情形”,帮助毛泽东处理一些亲朋故旧有关问题。他成了毛泽东的信使,又成了反映“乡间情形”的一面“镜子”。

毛泽东少年时期,一共读了6年私塾,拜了6个老师。其中,毛宇居最年轻,有幸看到了毛泽东事业的成功。毛泽东与毛宇居的这段师生之谊成为启迪后人,发人深省的传世佳话。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