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5岁犹太少女写出《安妮日记》的始末
2008年01月30日 10:50中国青年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纳粹集中营] [纳粹] [犹太人] [二战]

她向“凯蒂”嘲笑“这饥饿的一群人”——“肚子空空的,可咕噜咕噜,全是各种各样的调子。凡·达恩先生是深沉而低调,像大提琴;彼得是高音,像是吹长笛;当我们围在一起吃晚饭时,好像一个管弦乐队在调音,只需要托斯卡里尼举起指挥棒,我们就可以演出瓦格纳的《女武神》啦……”

有时,她会偷偷扒开厚厚的窗帘,从窗帘缝中遥望街景和运河,“那儿是水上住宅……一个船夫和他的一家人住在那儿……他们有一个小男孩,刚会走路,我真担心有一天他会掉进河里去,所以我一直盯着他……”

安妮热爱自己的小屋。和任何时代的同龄人一样,她在墙上贴满了自己喜爱的电影明星和歌星的海报。她甚至很“自恋”地在日记本里贴上自己的大幅照片,在边上煞有介事地写道:“天啊,这是个多么美丽的女孩啊!”

如果说,日记本记录了安妮心灵的成长,那么,安妮父母卧室的门边留下的数十条铅笔印,则记录了一个青春期小女孩身体的成长。

这些旁边注有日期的铅笔印,是安妮的父母记录姐妹俩身高的地方。从中显示,25个月的密室岁月,小安妮的身高足足长了近10厘米。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天然的电影剧本。”丁刚不由得感叹道,“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美好词汇——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我得学习,才不会变成蠢人

在每一个读过《安妮日记》的读者心目中,安妮几乎就是乐观的代名词。但即便是安妮本人,恐怕也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自己的故事,竟真的被一个年轻的中国导演拍成了话剧。她更不会想到,自己还帮助这个导演,摆脱了对生命的恐惧。

2003年初,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二学生姬沛正在寻找一个剧本,作为自己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就在此时,北京城开始了一场与“非典”的战争。

那时,姬沛像大多数人一样躲在了家里。她终日坐在21楼自己那间小卧室的窗户前,茫然看着空荡荡的大街发呆。街上飘动的白口罩,让姬沛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

一个偶然机会,朋友向她推荐了《安妮日记》。在阅读过程中,姬沛一次次被安妮的故事所打动:“我很难想像,一个15岁的小女孩,在几乎遭受着整个世界的迫害时,在完全丧失在阳光下行走的权利时,还能够做出这样坚强的选择。”

在犹太人每天被一车车抓走,送往毒气室时,在令人惊恐的空袭声中,安妮却在日记中写道:“我得学习,才不会变成蠢人,我要上进,将来要当个新闻记者或者作家,这是我的愿望!”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