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合作:冷战中的社会主义盟友
2009年06月26日 10:08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第一,50年代中期,苏联领导人认为,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已转入社会主义体制,苏联援助它发展它们自己的核计划不会损害苏联本国的利益。大约与此同时,中国作出了一系列决定,这些决定证实了中国要研制这种炸弹的意图。当中国已经有了一项核能计划并开始实施时,苏联很快即向它提供了一个原子弹样品(1957年)。(注:根据1957年10月中苏双方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但事后苏方却以种种借口拖延不给。1959年6月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提出暂缓按协定向中国提供上物品和资料,两年以后看形势发展再说。参见《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第32页。)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核武器,中国把这一计划作为头等重要的问题。

第二,50年代末期,中国试图用苏联核武器的威慑力来增加自己的政治分量。这点在1958年5月中国外长陈毅的讲话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他强调说,中国打算拥有自己的核武器。苏联在1958年9-10月间的台湾海峡危机中支持中国,并宣称它将不允许美国或日本进攻中国。同时,苏联也让北京知道,它不打算支持中国借苏联核武器的援助来实现其对台湾海峡的政治目的。

台湾海峡危机结束之后,莫斯科对援助中国制造核武器问题的态度流露出一种不幸的迹象。鉴于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莫斯科知道,即便在中国搞出起自己的核武器之后,它也仍需多年才能形成一种足够的打击力量,例如,能够幸免于敌人的第一次核打击。正是由于此原因,莫斯科认为,中国拥有核武器,从政治角度看,将有助于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方面的转化。

第三,60年代初期。在这一阶段,苏中政治关系已经趋于冷淡,莫斯科认为没必要再帮助中国发展它的核计划了。不过这并未严重影响到中国的这一计划,因为中国专家已经弄清了苏联和美国是如何解决那些理论技术问题的,并着手解决工程问题了。

根据查尔斯·霍尔诺的论述,苏联提供的反应堆(装置在北京附近)是中国1958年时仅有的核装置,到1960年底,中国已能从5公斤的钚里提取足够的浓缩铀,约为制造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量。霍尔诺先生认为,中国在燃料供应上要依赖苏联生产的浓缩铀这一点,是中国开始寻找自己的浓缩铀资源的原因。所以,霍尔诺认为,中国在1964年10月完成第一次核试验期间所使用的浓缩铀,是由建在甘肃兰州的铀浓缩厂生产的,几乎没有苏联的帮助。

中苏核合作中止之后,1964年10月中国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事实,部分为周恩来的下述谈话所证实。1970年5月,周恩来在会见一名美国记者时谈到中国原子弹爆炸之事,他说:感谢苏联撤走专家的行动,中国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了。

C、苏联决定中止与中国核合作的原因:至少有三个原因。

其一,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想失去自己的核垄断地位。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同,莫斯科开创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由政治性偏袒而致分化的先例。另外,在中国与苏联决裂,及其拥有核武器的事实已被知晓之后,这个国家的方针开始主要倾向于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然后是南斯拉夫。

其二,或许,尽管没有公开说,苏联害怕中国为建立自己“全面霸权”的前景所诱惑,利用其拥有核武器的事实,先对小国,而后是其他国家进行核讹诈。

其三,如果对中国的核技术转让使之制造出它自己的原子弹,那么对苏联的国家安全来说,则前景堪忧。

莫斯科试图将中国对苏联及其卫星国进行伤害的危险,减小到最低限度。

结论:对合作的政治评价

50年代苏中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相当密切,尽管其过程没有公开报道。对苏联来说,这种合作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完全可以说,苏联在中国建成的的211个工业企业,构成了中国经济及国防建设的基础,但耗用了苏联自己相当大一部分经济潜力。战后,在苏联的技术援助下,中国建立了265个企业,已有256个投产,其中的243个(91.6%)是工业企业。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中国国家计委副主任顾卓新这样说,至1957年底,有537个大型工业企业部分或全部投入生产。

莫斯科统计,苏联援华企事业建设项目的出口总值为9409亿卢布,其中所提供的设备的出口值总计达8394亿卢布,技术援助的出口值为1015亿。(57)在1959年,出口价格1个卢布约等于国内价格10个卢布。这即意味着,在华工业企业建设的费用总计约达100亿卢布。考虑到1959年苏联的国民总收入约为1.3万亿卢布,(58)这些建设费用也即约占苏联年国民收入的7.7%。

可以从另一角度看这些数字。1960年,苏联当局做出一项决定,开始为公民修建每套价值35万卢布的小公寓。这样,苏联在中国工业企业建设中投入的资金能够修建268万个公寓。这对解决住房问题会是一个重要贡献,而这个问题即使到现在,90年代中期也仍未解决。

上述提到约占苏联对华发送设备的一半,包括建成军事企业所需的设备。苏联专家说,50年代末,国防费用约占中国国家预算的四分之一(26.1%)--26.9亿元中的7,042亿元。(59)这是最大的开支项目。

在中苏关系冷却时期(60-70年代),苏联传媒声称,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不可能生存。中国则相反,贬低援助的重要性。对同一问题持两种这样极端的观点,几乎无法改善两国的关系。实际上进一步导致了分裂。作为一个原则,作者在中国和苏联发表论文时,回避把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命题。至少这种合作是双方受益的:苏联为它在远东的盟国创建了工业实力,而中国则增强了自己的国防力量。两国实际上是在60年代初终止军事合作的。另一个重要的事情是,在合作结束时,中国从中得到了很多,并没有被“困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