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败
除了解放军的战术优势,使国民党军丧失戎机、困坐愁城以外,国民党战史中,亦针对国民党军本身的重要致命疏误,以曲笔手法,作了若干检讨。官方战史指出导致国民党军在徐蚌会战中覆灭的原因,主要有这些:一、东海部队撤退过迟,以致第七兵团因须掩护其转进,而遭匪攻击,影响我战局非浅。二、会战进行中,我各强大兵团,均因时间、空间上之关系,未能收到切实配合协同作战之效,故终遭匪各个击破。三、第七十七、第五十九军叛变,先期开放台儿庄、韩庄间运河防线,使匪长驱南下,威胁徐州,切断第七兵团后方连络线,迨该兵团奉命由新安镇向西转进时,复受运河之阻,事先未能架设浮桥,以致大军猬集铁桥附近,加以难民拥塞不前,一旦遭匪袭击,遂呈混乱。四、黄、杜两兵团之行动迟缓,致先后陷于匪军围点打援之惯技。五、各部指挥之职责不专,各级之牵制过甚,不能适应战机。六、防谍保密之欠周。七、恶劣天候之影响,皆为覆败之主因。……
蒋介石视徐蚌会战为其个人与“党国”最后成败之所系,这场战争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八日,打到一九四九年的元月十一日,为时六十五天。国民党军的战史中述明双方战损数字时,称:是役,匪军伤亡四十六万二千余人,我军(即国民党军)伤亡失踪三十万零四千零七十员。此次徐蚌会战,匪军动员作战兵力约八十余万,我军兵力四十五万。这项战损数字,显与共产党方面提供之数字大相径庭。现今,大陆方面一般的说法,国民党军参战兵力为八十万人,共军参战部队人数为六十万人,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有五十五万五千余人被消灭。
遭此重大挫败,蒋介石在其日记中竟称“但以当时实际情形言之,我政府尚保有长江以南及整个西北与华东华北之大部地区,更有陆海空军之强大实力,足资坚守。”并在一月二十日,蚌埠失守之次日,“召见军政长官,面加督责,盖以彼等工作不力也。”
下野
一九四九年元月二十一日,这一天,蒋介石下野,他在下野前一刻,召来国防部长徐永昌,令其携手书,到北平晤见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副总司令李文,信中称:“余虽下野,政治情势与中央并无甚变动,希属各将领照常工作,勿变初衷。”然而,对蒋介石而言,确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徐蚌会战惨败,南线战场国民党军精锐尽失,而由徐永昌急飞北平,交给傅作义的亲笔信函,墨渖未干,北平又传来令蒋介石错愕的消息。
一月二十二日,蒋介石的文书侍从,在这一天的工作记事中写下:“是日,傅逆作义扬言,'北平局部和平',并与共匪成立休战条件,按傅逆作义与共匪成立之所谓'休战条件'十三项,其内容大略如下:'自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起,双方休战,允许共匪派员在城内成立双方联合办事机构,处理有关军政事宜,所有我方军队除留少数维持秩序者外,皆自二十二日开始,移驻郊外,于到达驻地一个月后,开始实行整编。'此实无异将北平地方及所有驻平之我方军队,完全交与共匪,任其宰割矣。”
事后,国民党军的战史记录,则称……地方民众为避免牺牲,保全古迹文物,要求和平停战,守将傅作义亦意志动摇,期与匪谋局部和平,终于元月二十三日,相约退出北平,迄二月二十一日,即全部分化解编。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相关新闻
作者:
王丰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