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宝山路宝昌路口,有一幢白色的小楼,小楼的主人,是段伯宇的弟弟、时任国民党淞沪港口副司令的段仲宇。在军警的护卫下,这里成为密谋起义的理想之所。自1949年元旦后,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员会委员李正文、段伯宇、贾亦斌、刘农畯、王海峤等便三天两头在此聚会。
谋划中的京沪杭起义,是个规模颇大的联合行动,贾亦斌估算了一下,大约有由他领导的预干总队,刘农畯领导的伞兵第三团,段仲宇领导的淞沪港口司令部及附属的三个汽车团,王海峤领导的工兵第四团,贾亦斌的同学刘卫领导的驻扬中县第41师,同学方懋锴领导的青年军209师,同学王修身领导的驻守芜湖106军,同学于兆龙领导的驻守南浦镇第95军等12支部队,六七万人参与。
这个起义计划受到中共的高度重视,李正文在段伯宇的陪伴下,一一看视了计划参与起义的部队,随后向这些部队一一派遣了联络员。
但是,经过缜密分析和商议,策反委员会书记张执一认为:立即发动如此大规模联合起义的条件尚未成熟,眼下还是以分头准备,各自随机行动为妥。
显然,张执一对贾亦斌部的起义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因为预干总队是蒋经国的嫡系,起义选在宁沪杭中心地带,政治影响将是巨大的;且即便不能在军事上给国民党予重创,亦可使其新建30个军固守江南的计划流产,并与解放军渡江作战相呼应。
为此,策反委员会特派张文藻打入预干总队,以保持最密切的联系。贾亦斌为其谋得一个秘书的职务,使之能够在预干总队公开活动。此时,预干总队起义方案的筹划,已进入具体细节的研讨。
在行动时间上,有人认为以在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之后为好,里应外合,成功的把握较大。但贾亦斌认为及早行动虽然要冒较大风险,但能造成国民党军心的更大震撼,破坏其新建30个军与中共隔江对峙企图,更能有力地策应配合解放军渡江。策反委员会认可了贾亦斌的意见。
恰在此时,蒋氏父子指示贾亦斌,率预干总队乘船从海路调往福建。贾亦斌想:这是个极好的机会,船上都是预干总队的官兵,掌握住船就控制了航向,可立即开往解放区,待国民党方面发现变故时,起义部队应已出国民党势力范围之外。
海上起义,无疑是最安全的选择。但就在此时,贾亦斌得知刘农畯率领的伞兵三团,亦将乘船调往福建鼓浪屿。如果预干总队在海上起义,必然引起蒋氏的警惕,使伞兵三团失去在海上起义的机会。如果伞兵三团被迫在陆上起义,其难度将大大高于预干总队。因此贾亦斌决定预干总队在陆地起义,把海上起义的机会留给伞兵三团。
贾亦斌的这种选择遭到了一些同僚的反对,预干总队所驻的嘉兴处国民党政权中心地带,周围有国民党正规部队四五十万,加上地方警宪约七八十万,而起义部队仅4000余人,又难以得到中共地方部队协同接应,处于绝对劣势;此外嘉兴地貌属杭嘉湖平原,无山丘屏蔽,却多水网阻隔,起义者凭两条腿与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正规军周旋,短拙毕显。因此有人认为贾亦斌的这种选择,将使他成为丁锡山第二。
丁锡山原来也是国民党军官,后率部起义。1948年春季,他受中共派遣,率领百余人的"江南先遣总队",从浙江四明山前往浦东打游击,结果遭国民党军围歼,丁被捕后被枭首示众。
按原设想,贾亦斌起义后的作战方向,亦是东进与浦东游击队汇合。但他认为此一时彼一时,且事在人为,出其不意,运兵神速的话,这一作战设想是可以实现的。起义方案就这样定下了,余下的是加紧准备,瞅准时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