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波及香港 金庸险遭“左派”猎杀
2008年12月24日 08:43环球网读书频道 】 【打印

1967年夏季,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动”发生,查良铺因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

1967年,大陆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高潮,香港也受到影响。发生于1967年夏天的暴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的产物。查良镛在这次暴动中,面临危难,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考验。

香港“六七暴动”,有人称之为“香港式的文化大革命”,它起源于当时一连串的劳资纠纷,包括渣华邮船公司、南丰纱厂、四间的士公司、香港人造花厂、红?青洲水泥厂等。在这些劳资纠纷中,最初都是工人自发采取行动,后来“左派”工会介入其事,行动变得非常激烈。特别是新蒲岗人造花厂的纠纷,最后发展至街头静坐、张贴大字报,以及每日川流不息的各业工人慰问等行动。香港政府为此采取了强硬的镇压行动,出动大批警察,用武力驱散工人,并逮捕了部分工人。

港府这一激烈的镇压行动,更加引起了“左派”人士的不满。“左派”人士因而组织“斗委会”,统一领导这场运动,与港英政府对抗。他们每天都排队到港督府抗议、张贴大字报。到了5月22日,警察采取了另外一次更大规模的镇压行动,在中环花园道以暴力对付示威人士,酿成流血事件。

之后,港府和“左派”势力展开了长期的对抗,“左派”“斗委会”组织工人大罢工,全港交通一度陷于瘫痪;最后,双方的冲突发展到城市游击战式的对抗,满地真假炸弹。有一次,警方出动1000多名警察,动用直升飞机,携带现代化武器,进攻北角的华丰国货公司。

香港社会出现了空前的混战,经济陷于低潮,人心惶惶,市民和资金大量外流,香港岌岌可危。

对于这场暴动,查良镛和“左派”一开始就站在对立面上。他反对“左派”势力采取过激的行动,支持港府严厉镇压“暴动”。

在6月6日社评《本港‘左派’拥刘少奇》中,《明报》把矛头直接指向“左派”:“关于香港的5月事件,现在已可看得很清楚,那完全是本地“左派”人士所主动进行的,并非北京有命令来叫他们采取行动。”

那为什么“左派”要采取这样过激的行动呢?社评列举一些实例分析说,这是因为“左派”近年来有一连串拥护、支持“刘邓陶”的行为,而当时北京正大举清算“刘邓陶”,“白纸黑字,对‘刘邓陶’的拥护早已发表出来了,如何能够抹去?惟一的办法,只有将功赎罪,即刻立一件发扬毛泽东思想的大功。那是迫不及待,只争朝夕的急事,如果迟了一刻,大功未竟而十二金牌已到,那如何得了?”

《明报》这篇社评的最后说:

“对于香港‘左派’报纸同业的拥护刘少奇,基本上我们是表示同情的,从这一点上攻击他们,是不公平的。……我们只希望他们自己扪心自问:‘为了少数人自私自利的打算,因而危及香港400万人的和平自由生活,妨碍到中共对香港的基本国策,损害了毛泽东思想的威望,是否应该?’”

查良镛对“暴动”的态度,使他与“左派”的对立更加尖锐起来,“左派”痛骂查良镛为“豺狼镛”、“汉奸”、“走狗”。

由于《明报》支持港府、反对“左派”,6月5日,在澳门当权的“左派”势力宣布不准《明报》和《明报月刊》进入澳门,至此,已有十份香港报章被禁行销澳门。

6月9日的《明报》社评《本报被禁行销澳门》,表明了《明报》不畏强权,决定与“左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你们禁止明报销入澳门,我们在经济上当然受到损失,但你们想压迫我们投降屈服,那完全是痴心妄想。你们在香港不能取得胜利,明报当然继续出版,跟你们斗争到底。”

查良镛很清楚,与“左派”对抗,后果难以想象,因为当时“左派”已经对一些支持港府、反对“左派”的报社采取过激的袭击行动。对抗“左派”,使《明报》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明报》当时在北角英皇道561号。形势危急,为防意外,查良镛指示员工把《明报》所在的标记都拆了下来。此外,编辑部大门装上了铁闸,字房工人把铸字用的铅熔成铅液,以备暴徒来犯时防卫。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明报   文革   左派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