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香港,邓小平曾把一本香港地图摆在办公室案头;为了祖国统一大业,他集中全党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原广东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清晰地记得:在1992年考察南方的时候,老人家站在两端分别飘扬着五星红旗和米字旗的深圳河大桥中方边境上,久久凝视着对面的香港,风不断地吹动起他的衣领,他却始终一动不动。
在他最后的岁月里,他一天天数着日子:“等香港回归祖国后,我很想到那里走一走、站一站,哪怕是坐着轮椅也要到祖国的这片土地上看一看。”
距离这一刻只有一百多天时,他却永远地离开了。
这成为很多香港人心中永远的遗憾。年逾七旬的香港居民郑歆泱和他的澳门太太难忘:4年前,《世纪伟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展览》在香港举办,滂沱大雨,却止不住人们前来看望“邓公”的脚步。
“邓公,我们来看您了!”在邓小平的铜像前,有拄着拐的老人含泪磕头,有很多青年围聚留影,还有人对他亮出香港回归后的中国地图。历经百年终于团圆了的同胞不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不知有多少喜悦要与他分享。
“香港是他一生最眷恋的国土。”邓小平的女儿邓楠曾对香港同胞说,“我们把父亲对大海和春天的爱带给香港人民。”
小平同志离去时,按照他的遗嘱,骨灰撒向大海,随着波涛拥抱祖国的大地;在他离去后的11年中,香港、澳门先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内地与香港、澳门先后签订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在港澳地区变成现实。
与此同时,海峡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也不断加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在全体中国人的心中不断凝聚。“一国两制”构想作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政治理论和国家理论之一,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写入了中共十五大报告;作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指导思想,被载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作为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
“邓公”九泉之下有知,亦当欣慰。
深切感受过祖国的美好,更强烈地期盼民族复兴;因他而为世界瞩目的中国人,深深怀念着他。
2008年8月3日,奥运火炬从邓小平的家乡广安出发,开始在刚刚遭受过特大地震的四川境内传递。
在“奥运雄起,中国雄起,四川雄起”的欢呼中,在抗震救灾宣传画与五星红旗、奥运五环旗的映衬下,“祥云”火炬飘过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广场、邓小平铜像广场、邓小平故里南门,又把奥运梦圆的喜悦向着历经灾难洗礼的灾区传递。
高举奥运火炬,中国家喻户晓的“抗震英雄”蒋敏说:“我会微笑,让大家忘记悲伤,重新开始,因为我的家乡依然美丽。”
一场地震,使中国人民感受到强大祖国的后盾,从而释放出积蓄已久的爱国能量。这次地震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600.87亿元,调集帐篷157.97万顶,共有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国家强大的国力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更令世界感动。
没有30年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就没有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就没有神舟七号的太空遨游和中国人的太空漫步……没有30年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人扬眉吐气和从容自信的新时代。
他离去11年后,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亲眼见证、亲身感受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非凡历程。
30年前,这个人口众多、历史负担沉重的国家走向何处,成为世界一个巨大的问号。
30年过去,高举科学理论旗帜、大步走向全面小康的中国留给世界一连串的惊叹号。
历史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轮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开辟的航道上继续劈波斩浪、浩荡前行。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的深情告白。
他的一生,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放在心中,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位一生经历“三落三起”、饱经风霜的老人,以巨人之手推开了历史的闸门,用永远年轻的思想,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载满幸福的新路。
怀着深切的感情,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参观者来到小平故居,在留言簿上写下质朴的话语:你让我们填饱了肚子,用上了票子,住上了房子。我们永远怀念你!
怀着深沉的热爱,一代代中国人口传心授着他的故事,在他开辟的道路上行进。
这位世界公认的伟人,没有墓、没有碑。但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他最好的墓志铭。亿万人民的怀念就是一座无形的不朽丰碑!
[1][2][3][4]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曲志红吴晶顾瑞珍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