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粮食危机:长沙抢粮风潮与四川人相食
2008年04月30日 10:00新世纪周刊 】 【打印
相关标签: [清朝]

当时的四川省政府向国民党中央政府急求赈灾。刚刚经历了西安事变的将介石,正被日本入侵及共产党全民抗战的号召催得不知所措,面对百万饥民竟如此轻慢:“水旱都要中央拿钱赈济,试问中央以有限之财力,何能补助你们川人。”

清末分粮民国施粥

民国时期的北京城里依方位设有东、南、西、北、中五大著名施粥处。一到吃饭时间,灾民就在施粥的棚子前排起长龙吃“大锅饭”,吃完饭该干什么再干什么去。这样大场面的饭局一般一吃就是两三个月,把青黄不接的春荒度过去。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现代经济研究室徐建青研究员介绍说,饥民排队吃大锅饭的现象在清末是没有的,在赈济饥民方面,清朝与民国时期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救助方式。

清末采取放粮赈灾的方式,官方动用国家仓储救济灾民或者开放长平仓、社仓等。赈灾放粮的好处在于,一可以平抑米价,二可以使得到粮米的人有自由用度的权力,可以把粮米吃了,也可以留一部分用于播种开始生产,或者拿去换钱,用在自己最需要的地方。

到了民国时期,各届政府都忙于“城头变幻大王旗了”,所以政府行为减少。同时民国政府也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不再动用国家库存。民国政府把救灾的任务下放给了富豪乡绅,比如1919年的云南宣威,就是由浦在廷等人自己想办法联合形成赈局买米压市。

北京城里的施粥吃到后来,还发生了有人吃完一碗再排队领一碗的现象,于是赈局就开始想出了发“票”的主意,一顿饭就是一张票,谁也不能多吃多占。但是这种靠民间力量进行施舍的救济行为,最多只是维持生命,对于恢复社会生产毫无作用。

灾后重建与恢复生产才是当务之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就设有急赈、工赈,还增加了农赈。农赈局的主要工作就是接济农事资金,并且推行农村合作。为了省钱,农赈处不是给灾民发放现金,而是赊给他们粮食、农具、牲畜、种籽、肥料,从生产资料发放上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