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本禹沉浮录
2008年01月04日 07:36《党史博览》 】 【打印
相关标签: [文革] [戚本禹]

戚本禹在文革中

在中南海工作的戚本禹,知道毛泽东爱读历史书,就向毛泽东学习,留心去读历史方面的书籍。一来二去,他对研究历史产生了兴趣。

在诸多历史课题中,戚本禹对中国近代史更感兴趣。他利用业余时间,下了很大工夫,读近代史方面的书,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对这些观点,他也试着写一些文章,投给一些学术刊物或者报纸。1963年,戚本禹写了一篇题为《评李秀成自述》的文章,发表在《历史研究》1963年第4期上。戚本禹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否定李秀成的观点。他把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秀成说成是太平天国的叛徒,并且用当时“左”的政治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臆断,给李秀成扣了不少政治帽子。

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即在史学界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很大反响。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不同意他的观点,戚本禹就与罗展开了论战。这样,史学界的讨论风气更浓了。一开始,否定戚本禹的文章很多,戚本禹受到了来自历史学界的广泛批评,在社会上也受到很大压力。正当此时,江青把戚本禹的文章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表示赞成戚本禹的观点,并在文章旁边批了16个字否定李秀成:“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晚节不忠,不足为训。”毛泽东对戚本禹文章的肯定和否定李秀成的事情,很快就在历史学界传开了。历史学界的风向一下子就转了过去,出现了一大批否定李秀成、赞成戚本禹观点的文章。

不久,戚本禹就受到了提拔,出任《红旗》杂志历史组组长。《红旗》杂志是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组长均由比较有名气和有地位的理论骨干担任,戚本禹能成为历史组的组长,在当时已经非同一般了。

1965年底,毛泽东出于反修防修的愿望,已经下决心发动“文化大革命”,但他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此时,江青到上海找到张春桥、姚文元,经过秘密酝酿,写出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1965年11月10日,这篇署名姚文元的文章在《文汇报》上公开发表。文章借评《海瑞罢官》比喻当时的现实政治,直接点出了自60年代初以来中央高层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的分歧,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这篇文章发表后,北京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报刊并没有积极响应,这使毛泽东极为不满。正当此时,在政治上十分敏感并且确实摸到了毛泽东思想脉搏的戚本禹,急忙撰写了一篇题为《为革命而研究历史》的文章,在《红旗》杂志1965年第12期上发表。文章的矛头,直指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对翦伯赞的历史观点进行了批判。同时,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些现实政治斗争问题,隐晦地指出了中央高层中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篇文章与姚文元的文章一起,起到了相互配合的作用。

相关报道:

王洪文在毛泽东逝世之后

姚文元“成长”三部曲

震惊中南海 翦伯赞自杀之谜

曾庆红母亲回忆:曾山的“文革”岁月与含冤身死

前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华国锋与江青的较量(图)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