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李鹏] |
南昌起义指挥部
激战三河
本来按计划起义部队打下会昌以后,应该翻越广东、江西交界的筠门岭,然后下梅县、惠州,占领东江流域,与海陆丰农民运动结合。因考虑到会昌一战下来,伤员很多,而筠门岭山高路险,带上七八百名伤员,行军困难。由于运输不便,给养也成问题,于是做出了向福建挺进的决定。
9月3日,部队翻过武夷山。9月18日,二十五师到达广东省大埔县的三河坝。三河坝是梅江、汀江、梅潭河的交汇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起义部队到达这里后,主力部队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率领,直奔潮州、汕头。周士弟和李硕勋率领的二十五师则留在三河坝,与第九军教导团共三千余人扼守三河坝,以牵制、防御梅县和闽西方向的敌人,掩护主力攻取潮、汕。 三河坝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若敌人居高临下发起进攻,起义军只能背水一战。李硕勋请示朱德后,在当地农民和船工的帮助下,挥师渡河,在三河坝对岸构筑工事、布设防线,倚仗着奔腾湍急的江河天险,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在会昌城被打败的钱大钧部,收集残兵败将,补充新兵,增强援军,于10月1日向留守在三河坝的二十五师发起了攻击。李硕勋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晚上,周士弟、李硕勋调遣一部分兵力渡过梅潭河,占领制高点,准备夹击敌军。10月2日,钱大钧几次强攻不下,请求调兵增援。下午5时,大批敌军从梅县方向进入三河坝。当天晚上,十几只船满载敌兵,企图偷渡登岸。朱德、周士弟和李硕勋商量,部署七十五团先不要开枪,待敌船划到江心、"半渡而击",结果敌军伤亡惨重。
第二天拂晓,茫茫大雾笼罩着大地,数十步外不见人踪影,只听江水声。这样的天气对起义军十分不利。果然,敌军调集兵力,对笔枝尾山、龙虎坑一带阵地进行了半月形包围,又派兵从西北面渡过梅江、汀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起义军腹背受敌。同时,敌人组织了更强大的兵力,破雾过江。幸好起义军早有警惕,打退了敌人潮水般的冲锋,保卫了阵地。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经朱德、周士弟、李硕勋研究,决定不再硬拼,迅速转移部队。于是,二十五师边打边撤,摆脱了敌军的追击,往东南方向开拔,与主力部队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