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元
第二步,靠《录以备考》成为“新星”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阶级斗争之风,总是一阵接一阵地刮个不停。1955年“反胡风”的斗争刚过,1957年又掀起了“反右派”斗争。这种政治气候,正符合姚文元的口味,也使他的“打棍子”特长有了用武之地。
在姚文元成为“新星”前有一个插曲。那是1957年2月6日,他在《文汇报》上又发表了攻击姚雪垠的文章《教条和原则———和姚雪垠先生讨论》。在文中,姚文元用词激烈,极尽攻击之能事,可谓是“锋芒毕露”。如果说,仅仅凭一篇稍有良知的人都鄙视的批判文章,姚文元是“红”不起来的。但是,连姚文元自己也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毛泽东喜欢看上海的《文汇报》,那天正好看到了姚文元的文章,联想到不久前看过姚雪垠1956年秋在太湖养病时写的散文《惠泉吃茶记》(毛泽东当时认为姚雪垠有点“知识分子的清高”,好像“别人独醉他独醒”似的),觉得姚文元的文章很有针对性,便向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打听姚文元是何许人氏。
1957年2月6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谈及文艺界的问题时,提到姚文元的文章。毛泽东说:“我们的同志看事物应该是两点论……最近姚蓬子的儿子叫姚文元,写了一篇文章,我看是不错的。……”毛泽东的讲话很快传到了中共上海市委。一时姚文元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成了上海文艺理论界的一颗“新星”。当时,中央正在筹备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按理说,姚文元是没有资格参加的,但因为有了毛泽东的赞扬,中共上海市委另眼相看———姚文元被选为代表赴京参加会议。3月10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上海代表团的讲话中,又一次提到姚文元。毛泽东说:“不要怕片面性……任何人都难免有片面性,青年人也有,李希凡有片面性,王蒙也有片面性,但青年作家中,我看姚文元的片面性比较少。”
以前的姚文元尽管是“棍棒”英雄,但在上海的政界和文艺界的名流中,仍然是无名鼠辈。然而,在短短的一个来月时间里,毛泽东两次表扬了他,使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