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抢人大战,越来越白热化。
目前,我国共有18个千万人口大市,其中重庆、上海、北京、成都4市跻身2000万人口俱乐部。
人口竞争,不进则退。新一轮城市大洗牌,开始了。
01
人口第三城,即将易主?
日前,成都发布最新统计公报,2024年常住人口2147.4万人,增加7.1万人,为唯一保持增长的2000万人口大市。
同一时期,北京常住人口2183.2万人,同比减少2.6万人。
一增一减,成都离北京只有一步之遥,两地人口差距缩小到不足40万,而高峰时期差距一度多达500万人。
按照当前平均增速,未来几年,成都有望赶超北京,正式晋级为人口第三大市。
不只是赶超北京,成都人口与严格意义上的重庆市域,已经基本打平。
重庆是“一市堪当一省”的直辖市,属于典型的广域型政区,下辖众多郊县,与其他城市不具备可比性。
为此,重庆提出“主城都市区”,最初只有21个区,去年初将垫江纳入其中。
重庆主城都市区面积3万平方公里,GDP总量超过2.3万亿,常住人口2100-2200万人。
根据《中国10强城市,又变了》一文,成都面积1.4万平方公里,下辖20个区县,GDP总量2.35万亿,常住人口近2150万人。
可见,无论经济还是人口,成渝基本处于同一发展区间,西南“双子星城”形成比翼齐飞之势。
02
北京,人口增长为何停滞了?
早在2013年,北京常住人口就已站上2100万大关,10多年过去,基本原地踏步。
同一时期,广深成杭一路狂飙,北京显然不是缺乏吸引力所致。
作为首都,北京集高端资源于一身,坐拥政治、文化、对外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只要想膨胀,不存在困难。
相反,北京非但不追求扩张,反而严控乃至主动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过去10多年来,北京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有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
不仅如此,北京还在推动优质资源向外迁移。
目前,已有多所在京双一流大学在雄安设立校区,多家央企总部迁往上海、深圳、武汉、雄安新区等地,可参阅《动真格了,央企总部外迁拉开大幕》一文。
当几乎所有城市以“零门槛落户”抢人之际,只有北京岿然不动。
目前全国90%的城市都已取消落户限制,就连上海也放开部分重点大学毕业生落户资格。
只有北京,几乎没有任何动作。
落户门槛之高,从无数人争抢的“进京指标”就可见一斑。高峰时期,一个“进京指标”被不法分子卖到了数十万元。
退一步讲,即使北京放下身段主动抢人,也不会轻易突破2300万的规划天花板。(参阅《第5个2000万人口大市,呼之欲出》)
为何是2300万?
按照官方说法, 一个原因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承载力接近极限。
另一个原因是,其他城市不同,北京存在“都”与”城”的双重属性。
作为“城”,任何地方天然都有扩张的冲动;
但“都”的存在,却意味着政务区、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的功能分野,不能过度扩张。
因此,北京人口会长期保持动态稳定,未来被成都乃至广州、深圳赶超,并不令人意外。
03
成都,人口何以狂飙?
过去10多年来,成都堪称全国人口增长最猛的城市之一,总体增量仅次于广州、深圳,年均增长位居二线城市之首。
人口猛增背后,是城市合并、强省会战略、产业崛起、国家战略倾斜共同带来的结果。
其一,合并式扩张,成都堪称省会外延式扩张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根据《又一个千万人口大市》一文,2010年至今,全国共有5大省会完成合并式扩张,成都就是其中之一。
出于第二机场建设需要,2016年,原由资阳市代管的县级简阳市,被纳入成都市域范围,一次性带来上百万人口增量。
随后,成都以简阳为中心,打造了东部新区,如今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临空经济区,被赋予建设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的重任。
不过,即使扣除合并带来的增量,成都新增人口仍然超过600万人,显然不是合并所能解释的。
其二,产业是关键。成都千亿级万亿级产业的崛起,带动人口回流,并且吸引外来人口流入。
过去,成都工业极其薄弱,与沿海地区不在一个档次。
但2000年以来,成都以电子产业为突破口,仅用20多年时间,就打造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10多个千亿级产业。
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
产业崛起,自然会吸引本地的劳动力从沿海地区回流,而高新产业脱颖而出,则会带动外来高层次人才的流入。
其三,强省会的助力。作为GDP第二、首位度遥遥领先的双重强省会,成都堪称四川省最大的人口蓄水池。
在《中国最“弱”省会》一文,我们梳理出3个双重意义的“强省会”:GDP位列全国第一梯队,经济首位度超过35%,成都、武汉、西安在列。
近年来,随着多中心模式成为政策主流,强省会政策遭遇挑战,但其影响力一时难以逆转,有着强劲的现实根基。
对于四川来说,强省会尤其必要。
且不说区域愈发激烈,人口争夺战如火如荼,新兴产业抢滩战有增无减,无不需要强省会冲锋陷阵。
作为传统人口外流省份,四川有上千万人“孔雀东南飞”,但近3年却净流入20万人,正是得益于成都的托底。
很简单,没有强省会,何以守住人口基本盘,何以争抢全国的人才?
04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要考虑时代的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格局巨变,国内大循环战略重新登场,国家战略腹地横空出世。
种种信号表明,政策的天平,逐步向内陆地区倾斜。
作为门户城市的成都,自然而然成为战略转移的最大受益者。
目前,成都身兼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内大循环、国家交通第四极、国际交通枢纽、国家战略腹地等多重战略叠加优势。
在最新批复的2035总体规划中,成都被赋予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西部经济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等一系列核心定位功能。
在西部地区,成都综合定位数一数二,且更为综合。
从经济、交通、科创到对外交往,可谓无所不包,与广州有一定类似之处。
坊间通常认为我国存在“3个半”门户枢纽,3指的是北京、上海、广州,“半”就是成都。
强省会为依托,产业崛起为后盾,国家战略为支撑,成都人口天花板还会不断向上抬升。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