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3月27日电(鲜于书晴)高导热绝缘云母纸、新能源3D云母防护件、高耐磨砂带、菱形系列砂带、1亿像素智能影像模组、潜望式光学变焦模组、虹膜识别模组……近年来,湖北通城精准锚定产业赛道,新质生产力崛起,一件件高科技产品由地处幕阜山深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深山里走出云母绝缘领域领跑者
走进湖北平安电工科技股份公司智能化车间,厚度仅0.01毫米的云母纸如丝绸般从生产线延展而出。这家从云母矿起家的企业,用35年时间将天然矿石锻造成“工业食盐”,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尖端领域。
图为平安电工云母带生产线。新华网发 刘建平摄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张势头强劲,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材料需求激增。平安电工凭借云母硅晶发热膜(欧盟MPA认证)和煅烧三合一云母带(耐高温高湿)等144项专利技术产品,精准切入市场缺口。据介绍,其核心产品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防护云母板,在1000℃高温下仍保持绝缘性能,热扩散阻隔时间超30分钟,远超国标要求,成为特斯拉、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产品的核心安全屏障。
图为平安电工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防护云母板。新华网发 鲜于书晴摄
“公司坚持‘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创新思路,通过差异化竞争保持行业领先。”公司董事、党委书记邓炳南介绍,通过自主研发连续成型技术,平安电工实现万米级无接头云母带量产。
如今,平安电工在云母制品细分领域做到国内第一,旗下万米耐火云母带、云母硅晶发热膜等20多项技术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50多项产品和技术填补国内国际空白。
“我们将进一步巩固云母绝缘材料行业领先地位,奋力实现5年‘再造一个平安电工’的目标。”展望未来,潘渡江充满了信心。
“犀利”砂带磨出“中国精度”
高耐磨砂带、航空级金刚石砂带、菱形系列砂带、超宽幅陶瓷磨料砂带......在湖北玉立砂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陈列馆,一件件精美砂带制品琳琅满目。
“过去这类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成本高、周期长,能生产的国家还经常限制出口。”总经理熊彬指着一款航空级金刚石砂带介绍说。
在政府部门支持下,玉立集团于2013年立项,经过多年研发,反复试验,技术研发团队终于找到最佳控制点,突破航空级高耐磨砂带技术瓶颈。
图为玉立集团砂带生产线。新华网发 刘建平摄
“产品研发成功以后,降低国产飞机成本。”熊彬说,这款自主研发产品,性能全面超越外国产品,价格仅为对方产品的40%。
图为玉立集团新厂区。新华网发 刘建平摄
走进玉立集团工厂,5条全封闭智能砂带生产线依次摆开,工人轻点屏幕,便能全自动运转。经过开卷、商标、头胶等十多道工序,一条万米无缝砂带被制作出来。“所有制造环节,我们都实现人工智能化。”熊彬指着车间说,经过40多年创新发展,昔日手工小作坊已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拥有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全的涂附磨具制造基地。
光电智造“三赢兴”样本
2012年,湖北三赢兴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响应通城“回归工程”号召,投资3亿元在通城经济开发区建设高新科技园,将生产基地从深圳迁至幕阜山麓。企业首年产值就达1亿元,2014年突破4亿元,2019年跨越10亿元大关。至2024年,公司厂房面积从数千平方米扩展至7万平方米,员工规模翻倍,咸宁二期与通城三期项目投产后年产值预计达50亿元。
图为三赢兴公司生产车间。新华网发 刘建平摄
“当行业还在800万像素赛道竞速时,我们已瞄准1亿像素影像的未来。”三赢兴公司副董事长何其三指着展品介绍道。
几年前,4800万像素摄像头进入量产阶段时,三赢兴科技就已经在全国乃至全球率先试产1亿像素摄像头。如今,手机摄像市场呈饱和之势,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智慧交通、物联网、医疗影像等细分领域又成了三赢兴公司发展新方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精准判断和提前技术储备是关键。”何其三说。
图为三赢兴公司员工在对摄像模组进行检查。新华网发 刘建平摄
三赢兴科技集成全自动SMT贴装线、高精度1um的封装技术及智能化光学检测系统,COB封装设备精度达到微米级别封装标准,高像素产品采用六轴联动AA(Active Alignment)主动对准系统,实现±0.5μm对位精度与像素级光学中心校正……翻开三赢兴公司专利图谱,400余件专利构筑起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们研发触角延伸到深圳、武汉,生产基地扎根通城,供应链贯通欧亚。”何其三指着沙盘介绍起企业战略布局:咸宁三期智能工厂即将投产,年产值提升至50亿元;深圳研发中心、武汉光电研究院聚焦前沿光学科技;印度子公司成为辐射南亚市场的桥头堡。
精准锚定产业赛道,拥抱新质生产力,山区企业同样能在全球产业链关键节点占据一席之地。幕阜山间,一大批像平安电工、玉立集团、三赢兴公司一样的企业,正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等产业集群生态,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引擎。
【责任编辑:赵梦琪】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