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7日消息(记者 朱冠安)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专家解读会”在京举办。记者在解读会现场了解到,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了月背28亿年前的火山活动,揭示了月球背面样品的独特性,填补了月球背面样品研究的历史空白,为研究月球背面火山活动、撞击历史和月球背面与正面地质差异提供了直接证据,开启了月球研究的新阶段。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专家解读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解读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介绍,月球正面和背面火山岩的分布差异极大,是月球二分性的重要体现。月球二分性是指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多少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嫦娥六号任务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人类研究月球背面火山活动提供了独有的素材。
“研究表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与位于月球正面的阿波罗任务和嫦娥五号任务返回样品存在巨大差异,月壤密度明显偏低,粒度呈双峰式分布,铝和钙含量高,包含玄武岩、角砾岩、粘结岩、玻璃和浅色岩屑等,月壤的成分与当地玄武岩成分存在较大差异,显示月壤来源的复杂性。”王赤表示,嫦娥六号返回样品发现42亿年前的玄武质火山活动产物,指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长期的火山活动历史。28亿年玄武岩的同位素年龄弥补了撞击坑统计定年曲线在20亿至32亿年间的数据空白。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