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五《信报》网站,最热门文章是〈日本AV女优港澳星巡回卖淫落网〉及〈东京近年涌现年轻企街〉。数字不骗人,《信报》读者日理万机,依然关心天下事,可谓先天下之「优」而忧。
分析世事,要看整局。以上两则热话,跟近期不少新闻环环相扣,当中包括:「日本取代泰国成为寻欢客乐园」、「日本米荒」、「访日人数新高」、「香港亿万富豪数目全球第二」等。当中有四大启示,互相关联,分别是「香港人消费力强劲」、「贬值并非救经济万灵丹」、「游客经济贡献被高估」,以及「低收入低物价绝非福地」。
一、香港人真有钱
AV女优卖淫,人人皆知。她们片酬微薄,吃尽苦头拍戏,就为了换取「女优」地位,往后叫价百倍。问题是,为何来香港?贪鸡蛋仔好吃吗?现实是日本近乎是贱物斗穷人。女优不至于沦落到去大久保公园企街,收取3位数肉金(港元.下同),但当地有银士数目很有限,离开日本,到外国赚外汇,换回贬值的日圆,才是王道。
不过,有供也要有求。今次引起热话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15万元的肉金。当然,此乃最高数字,但打个半价,仍极可观。媒体报道指客人不少,绝非个别例子。认为香港人穷到无钱高端消费的,请睁大眼看清楚。都说「香港亿万富豪数目全球第二」,哪一个字不明白?
香港消费两极化,高端消费不愁客源。问题是香港人腌臜嘴刁,AV女优直送香港,就足以令好此道者一掷千金。另一方面,笔者旧文提到,香港高端餐厅较日本贵一截,惟富豪食客不介意,皆因飞日本都要时间,也不能每天去。同样道理,春宵一刻值千金,客户能在香港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此刻无价。
良禽择木而栖,AV女优选择香港、澳门和新加坡,而非哈日的台湾,更不是留在日本,你说代表什么?
二、货币贬值不是万灵丹
AV女优出国,日圆贬值是一大原因。搞笑的是,一知半解的人只会直线思维,以为货币贬值,出口更有竞争力,又吸引游客,经济就自然好,甚至有人天真地以为日本股市强劲,游客又多,经济就很好。你去日本和当地朋友讲「你们经济很好,请食饭吧」,保证换来一句「马鹿」。
有人以为日本是「出口大国」,现实是日本长期贸易赤字,「净出口」没贡献经济,反而是拖累。当中原因复杂,但关键之一是日本缺乏天然资源,石油99%靠进口。日圆贬值可能提振了出口,惟原材料成本上升,一来一回,得不偿失。此外,弱日圆也打击了日本人的消费力,稍后讨论。
三、外国游客贡献被夸大
不少人以为游客蜂拥到日本消费,就能带动经济,想法太表面。早前日本国内米荒,官员怪罪于游客,却被学者反驳:即使游客三餐都吃日本米,也只占消费0.5%。同一道理,日本游客量破纪录,但一年也仅是3000多万,而游客只留十天八天。明显地,差不多全年留在国内的当地人(约1.2亿)才是经济主力,然而当地人的薪金加幅,往往追不上通胀,何来消费意欲?
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常被高估,日讲夜讲的香港旅游业,只贡献GDP的5%,甚至此类计法都有高估之嫌。网上常听到,旅游业贡献泰国20% GDP,但疫情时游客归零,泰国经济不见得收缩20%。有说泰国人被迫留泰消费,实情是泰国人原本就不多外游。明显地经济活动有互动性质,并非计死数,这还未计及游客打击当地人消费,窒碍经济转型,也造成滋扰。若游客贡献这样大,为何现今不少地方都反游客?长年旅游胜地的希腊、意大利和泰国,经济很好吗?
四、低收入低物价绝非福地
港人薪水在亚洲名列前茅。香港人工比日本高一截,应无争议,日圆贬值后,差距更大。当然,香港物价高(特别是住屋),日本生活成本较低,东京以外更低一截。
早前在社交媒体就有港人提出,日本收入低,但使费也低,打工仔储的钱分分钟比香港人多。真的吗?日本人好像不是这样想。
留意一点:世上的宜居或先进城市(自行定义),近乎全是高收入、高使费,港人羡慕的伦敦、纽约、新加坡,全皆如此。世上少有低收入、低使费的先进城市,台北可能是唯一例外(惟台北使费也不低,只是香港人觉得很便宜──香港人十分有钱,又一例证)。
为什么如此?有三大原因。第一,人才都会往高收入的地方,AV女优也不例外,难道待在大久保公园企街收3位数肉金?高收入人士到来,自然拉高物价,看看美国矽谷周边就知。
第二,使费可以悭,收入低却神仙难救。难民外劳、合法非法都涌到人工高的地方,节省使费后,剩下的钱肯定多,若果贪「低使费低收入」,就人人留在老家小确幸啦。
第三,不少消费是全球划一,越南、巴西人工低香港一大截,但买iPhone不会比香港便宜,香港小学生都用的型号,在当地是身份象征。同样地,游客去瑞士旅行,去法国食米芝莲三星,人家也不会因为你来自低收入国家,而计平你一点。低收入的地方,物价再低,都很难有运行。AV女优认钱不认人,乃是人性。
笔者旧作写过,弱日圆令日本人出国旅游意欲大降,海外留学比率也大跌,哪有钱呢?AV女优到香港,正是反映人才流动,专才会去高收入、高使费的地方。女优大约不会像香港人般食几千元的Omakase,香港之行,可以储下不少金钱,15万元一次的肉金,等于日本打工仔大半年人工。
笔者粗疏地想,旅游及文化产业不在于贡献多少GDP,而是建立品牌。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洗脑歌曲APT.热爆全球,《黑白大厨》厨神餐厅预约爆满,AV女优收15万元肉金,寿司郎在香港大赚,全部是国民上下一心,深耕多年的成果。别人两下子就复制到的,就不是品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