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 10:37:06北京网友说
什么是“陪伴”?
“陪伴”有多个层次。最狭义的“陪伴”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但稍微放宽一些,宠物、植物甚至是家具也会让我们有“得到了陪伴”的感觉。
人们普遍渴求陪伴:有调查显示,被调查人员中仅有4.6%的人认为自己的陪伴需求都被满足了,剩下大部分人群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交困境。而且,大家对于AI陪伴总体抱着好奇与开放的心态:98%的人会考虑选择使用AI陪伴去弥补平日未被满足的社交困境。
01
在AI能力越来越强大的今天,上述不同层次的陪伴,AI都可以不同深度地参与,甚至有不少人开始谈“AI男友/女友”。
有网友表示,无论是虚拟故事角色,还是AI男友/女友,都可以迅速重塑自己幻想中完美的“他者”形象,并在个性化的互动中获得“被取悦”的满足。也许,虚拟陪伴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体现了当下社会对即时、安全和无负担陪伴需求的变化。
虚拟陪伴的这些特点,在短期内会满足一部分群体未能满足的陪伴需求,对一些问题起到缓解作用。
一是缓解孤独。据相关普查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并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虚拟陪伴的出现,或许能够降低人的孤独感,提供生活帮手和情感陪伴的双重功能。二是提供心理支持。对于那些需要心理疏导的人群,AI陪伴也能起到一定的情感支持作用。此外,对于特殊群体(如老人和儿童),AI陪伴也能够减轻家庭在赡养和教育方面的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此类产品能够打动目标用户群体,是有机会创造客观商业价值的。
02
然而,当前的虚拟陪伴大多还停留在浅层的互动上,满足的是即时的情感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AI具备深度情感理解的能力,成为能够长期陪伴我们的存在。
这就要求AI不仅要有“快思考”(瞬时响应)的能力,还需要有能调取长期记忆进行“慢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近期,不少AI模型也是在这条路上做探索,通过思维链(CoT)的方式让模型“更多思考”。
要让AI从一个单纯的工具,演变为真正的情感伙伴,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掌握长期记忆、主动情感反馈等核心能力。例如科幻电影《Her》中所展现的,让AI能够“看到”和“听到”,因为只有能感知,AI才能判断当下在什么场合,适合做出哪些行为。
虚拟陪伴的未来,远不止于简单的互动。它有可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成员。这样的前景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位新成员。
这不仅仅关乎AI技术的发展,更关乎我们如何适应这种新型的陪伴方式,以及如何处理随之而来的社会与伦理挑战。比如,人类是否能够平等对待家中的AI成员?又或者,人与AI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否会进一步挤占真实的人际交往空间?
03
当“AI陪伴”一步步深入我们的生活,同样也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这就和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类似:我们在享受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在承受着信息过载、内容碎片化、社交虚拟化、过度依赖等种种社会问题。
长期来看,AI陪伴的最大风险在于人与人的社交瓦解。
例如,微信是以人为节点的无中心网络,信息在人与人之间分发,这个状态下,是人组成了网络;短视频则是以AI推荐引擎为中心,这种情况下,用户所触及到的信息其实隐含了平台的利益(提升时长与广告变现),于是便产生了“信息茧房”和“过度依赖”的问题。不过此时,内容本身仍然是用户生产的。而在“AI陪伴”的模式下,AI本身成了网络的唯一中心,内容本身都是由AI生成。
可以说,AI就是网络本身。人们直接与AI角色连接,不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连接。如果此时过度依赖虚拟陪伴,人们很可能会逐步迷失在AI打造的“温柔乡”中,影响到人在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
此外,恣意发展的AI陪伴还可能催化人性的黑暗面,一些网络暴力行为有可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但以上这些问题并非完全无解。因为“AI陪伴”还是个刚冒头的新兴赛道,早期产品并没有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真正好的产品应该从用户本身的长期需求出发,而不仅仅是短期变现。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种方式就是要让模型能够实现与人类的共同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仅是数据的积累、技术上的迭代更新,更是在理解、适应和促进人类需求方面的深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不能把责任都推卸到外部,个体和群体的自我反思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向善的不二法门。
央视新闻2025-06-24 17:59:23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5-06-24 17:38:14
大国工程在新疆丨从“死亡之海”到“能量之海”——若羌光伏蓝海书写绿色传奇
天山网2025-06-24 15:47:48
大国工程在新疆丨从“死亡之海”到“能量之海”——若羌光伏蓝海书写绿色传奇
天山网2025-06-24 15:45:41
天山网2025-06-24 15:44:04
中国新闻网2025-06-24 15:43:29
中国新闻网2025-06-24 15:43:00
史上最贵北约峰会:每分钟开销超百万 民众抗议安保封锁致城市瘫痪
央视新闻2025-06-24 15:42:31
“北约应该在海牙接受审判,而不是举行峰会”——海牙数千人集会反对北约峰会召开
新华社2025-06-24 15:42:05
中国新闻网2025-06-24 15:41:33
津云2025-06-24 15:40:53
新华社2025-06-24 15:40:11
中国青年报2025-06-24 15:18:03
中国经济网2025-06-24 15:09:32
(乡村行·看振兴)吉林辉南荒山变“绿色银行” 绿水青山有“钱景”
中国新闻网2025-06-24 15:08:45
中国青年报2025-06-24 15:06:06
十年冲锋:朝着科技强国目标——写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一周年之际
科技日报2025-06-24 15:04:57
央视新闻2025-06-24 15:04:25
新华社2025-06-24 15:03:54
人民网2025-06-24 15:03:08
央视新闻2025-06-24 15:01:22
加力冲刺,全力做好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访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相关负责人
新华社2025-06-24 15:00:48
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杜塞克:亚洲贡献全球60%经济增长 中国AI创新引全球关注
央视新闻2025-06-24 15:00:13
司法部、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就《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答记者问
新华社2025-06-24 14:59:17
人民日报2025-06-24 14:58:15
人民日报2025-06-24 14:57:15
新华社2025-06-24 14:56:22
人民网2025-06-24 14:52:32
【青春华章·赣劲十足】中国工程院院士谢明勇寄语青年: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的价值”
人民网2025-06-24 14:51:35
中国经济网2025-06-24 14: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