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工作是超越国界的,问题的重点在于如何降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关融资的碳排放量,以及降低中国贸易的碳足迹。”
在北京时间4月24日-25日由哥伦比亚大学举办、凤凰网《与世界对话》作为独家全面传播合作伙伴的首届哥伦比亚中国论坛(CCF)上,国和会外方首席顾问、加拿大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原院长魏仲加,就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气候影响和解决方案发表见解。
魏仲加指出,不同于公共银行和公共融资主要投资于化石燃料,私企在“一带一路”能源方面主要投资于可再生能源。此外,绿色金融在增加可再生资源、停止使用煤炭、建立绿色运输等实施过程中也很重要。
以下是演讲全文:
魏仲加:非常感谢,很高兴能参与此次会议。我有很多问题要与大家探讨,首先我很高兴能在今天与各位共同交流。显而易见,这个中国话题很宏大。中国的气候工作是超越国界的,涉及很多方面,换句话说,是在之前一个我很感兴趣的研究小组的基础上发起的。这也是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如何降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关融资的碳排放量,以及如何降低中国贸易的碳足迹。我简单地谈谈这两个话题。首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挑战在于获取全面的“一带一路”倡议数据。因为我们需要了解“一带一路”融资的实际气候影响。
但是我想说的是,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倡议融资数额巨大。我估计,在2013年至2018年期间,累计融资达到8000亿美元,覆盖146个国家,在各国投资额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全球共计大约650个能力建设或技术合作的落地项目,以及大约200个未落地项目。这些项目中大部分涉及能源和交通基础建设投资,旨在降低成本,专注于能源中某个领域。从数据上看,有很多关于能源的数据,我们一直与全球各高校开展合作,比如Kevin Gallagher等人负责的波士顿大学 GDP 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7年间,这些国家在能源方面的“一带一路”贷款大多是化石燃料密集型贷款。具体来说,中国利益集团及银行贷款约有90%用于化石燃料。
中国有60%的能源投资用于化石燃料,约95%的国有跨境能源企业也是化石燃料企业,这也是讨论之前私企发挥作用的小组的补充。相比之下,不同于公共银行和公共融资,私企在“一带一路”能源方面主要投资于可再生能源。通过“一带一路”,可以看到公共贷款和私企贷款之间的区别。但是从积累效应来看,“一带一路”能源的结构融资约70%为化石燃料密集型。显而易见,这个挑战很严峻。《巴黎气候协定》之后,每个国家都确定了自己的贡献目标;格拉斯哥气候峰会为净零排放做出了高级别承诺,对目前向化石燃料投资的国家形成了挑战,四五十年的长期投资尤甚。也就是国家出现了路径依赖,远远超过了本世纪中叶的目标。
如何缩小这个挑战?我在上一个小组讨论中提到过,就是煤炭。2021年9月,中国发布重磅消息,将停止所有对国际煤炭融资。中国一向是最大的煤炭融资的公共部门,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六大公共银行主导。有公告称,就在本周,越南、孟加拉国、南非等国家约四五十个新燃煤发电厂破产。目前的挑战在于寻找替代方案。但是,鉴于中国是煤炭融资中最大的公共部门,约占全球煤炭融资总额的13%,我认为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观点也很重要。
另外87%来自其他投资者。以2021年为例,投资额总计约一万亿美元。相信今年会上涨很多。这些投资者中,很多都来自美国,例如Vanguard、贝莱德等投资者。但有一个更大的挑战:“一带一路”宣布停止所有对海外煤炭项目的融资,这将对煤炭项目产生积累效应。中国的六大公共银行扮演了间接承销煤炭融资的作用,它们其实是最大的参与者。
当然还有很多细节,这只是主要观点。有公告,有轨迹,也有很多工作要做。提到“一带一路”,还有另一件事,大约在三周以前,有一个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环保化的高级别承诺,该承诺强调了绿色金融的作用,以此增加可再生资源、停止使用煤炭、建立绿色运输并开展其它工作,我认为该实施过程很重要。另外,最后我要说的第二点是贸易,中国是棕榈酸酯、棕榈油、大豆、森林产品等商品的最大进口国之一。众所周知,生产这些产品需要砍伐热带森林,同时还会在两方面对气候造成严重影响,首先是森林被砍光会向空中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其次是固碳。固碳对碳吸存至关重要。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在随后几代人的时间里固碳都无法复原。
格拉斯哥气候峰会承诺到2030年停止砍伐森林。这将是我们对于不破坏森林的软商品进口的着眼点。
在此,我提出最后一点,这件事发生在中国境外。关于减少中国出口商品的碳排放,比如钢铁、金属、铝、化学制品等等,这些都属于碳密集型,依赖煤炭生产。比如,欧盟已经引入了“边境碳调整”,这个制度很有争议,它其实是一个调整机制,将根据中国出口商品的碳含量征税。这就是“一带一路”和贸易有关的两大方面。
谢谢。
(本文章版权归凤凰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