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资讯 > 大陆 > 正文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各国媒体都关注些什么?

2021-03-12 07:08:54
来源:环球网  来自北京市

【环球时报记者 刘军国 黄培昭 青木 辛斌 柳玉鹏】作为两会固定的压轴戏,3月11日下午4时许,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今年有11名记者获得提问机会,包括5名外媒记者、1名台媒记者、1名港媒记者及4名中国内地记者。李克强在记者会上阐释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何是6%而不是8%,解释了仍然不准备搞宽松政策的原因是要“把肥施在根上”。他同时承诺中国会“不断地、主动地扩大开放”,中央政府会继续给予香港全力支持,继续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的发展机遇。至于中美关系,他认为应该继续“越过坎坷往前看”。民生依然是总理记者会的重头,李克强说就业是“天大的事”,健康“是幸福的基础,也是生产力”。他还强调发展科技要强调基础研究,并对青年学生们寄予厚望。“东方正在崛起”,德国《证券日报》11日称,两会展示了中国的自信。埃及《金字塔报》执行总编曼苏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次两会给他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中国总理强调重就业、稳民生;二是中国经济仍有巨大潜力,“中国的前景令人期待”。

“6%不低了”

面对记者会上提出的焦点话题,李克强的答复往往简单明了,用数字说话。当《日本经济新闻》记者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的GDP增长目标为什么是6%以上,而不是很多国际机构预测的8%左右时,李克强表示,6%不低了,现在我们的经济总量达到100万亿元,增长6%就是6万亿元,这要放到“十三五”之初,需要8%以上增速才能达到。他说“实际过程中也可能会增长得更高一点”,但强调“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力”。对此,曼苏尔评论称,“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令人充满期待,但中国更强调稳健发展,而不是图一时之快、大起大落,这是负责任的做法”。美国CNBC网站11日称,中国较低的GDP目标给了北京方面应对市场风险的空间。

“中美关系肯定是避不开的热点话题,经历了历史冰点的中美关系下一步如何走一直是外界关注焦点”,路透社11日称,李克强当天在回答中美关系的问题时称,“希望中美有多领域、多层次的对话”,“应当把更多精力放在共同点上,去扩大共同利益”。“中美建交40多年了,风风雨雨,能越过坎坷向前走,还是因为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香港《南华早报》11日称,在评论中美竞争时,李克强态度“相当温和,语气是和解的”。“这次会议是在中美之间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中举行的”,德国新闻电视台11日称,但中国总理向国际社会发出的合作信号中,也包括美国。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1日报道,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回答该报记者有关中国强调发展“国内大循环”是不是某种“战略收缩”的提问时表示,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起门来没有出路。他强调中国会不断地、主动地扩大开放,“这是中国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有利于世界”,中国把内需市场做大,带动自身发展,也会给外资、外国产品和服务带来巨大的机会。

当西班牙埃菲社记者问到世界卫生组织在华调查的情况时,李克强表示,中方和各方一样都希望能够尽快查清病毒是从哪里来的,并强调新冠肺炎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因为防控疫情,记者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在这场持续1小时50分钟的记者会上,李克强两次强调,希望明年能够与记者们“面对面地交流”。

就业是“天大的事”

据路透社11日报道,在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稳就业。在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上,李克强表示,今年政府总支出比去年略有增加,盘子不小,要更多地向量大面广的民生领域倾斜,特别是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

事实上,记者会上总理对民生话题的阐述是最细致最具体的。“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他强调,就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家庭可以说都是天大的事,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也是财富创造的源头活水。他讲到自己在地方考察时遇到一个3个月没有营业的小店;谈到疫情期间中央财政的“救命钱”最快7天时间直达基层;也表示要“下决心逐步解决”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异地老人的医疗困难。他表示,“教育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和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并承诺“加大对县乡教师培训的投入”以及让农民工子弟有受教育的机会,“决不能因为家境、区域不同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路透社称,无论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总理的记者会,都显示重视失业率、CPI以及粮食产量等更多涉及民生的数据,而诸如投资、消费和货币供应量等增速目标均未量化,展现中国在经济指标的设定方面正更多倾向于惠及民生、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进步。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任濑口清之在接受日本《每日新闻》采访时称,从这次两会感受到中国从提出高数值目标、追求达成的“量时代”向重视经济内容的“质时代”的转变,让人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成熟。“中国强烈表现出了向新发展理念转变的姿态”,《朝日新闻》称,新发展理念比起发展速度更重视发展质量。

外电还关注到,这种新发展理念中,显然包含了对科技的高度重视。回答有关中国当前在关键技术上出现了被“卡脖子”的问题时,李克强表示,“十四五”期间政府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要增加“全社会”这个口径下的研发投入。他表示要“让科研人员有自主权”,并鼓励青年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不能急功近利。日本《读卖新闻》称,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国提出了用长年努力积累实力的“十年磨一剑”的方式强化基础研究,这是为了“彻底提高国力”。“中国展现出一个不受制于美国的科技强国愿景。”《纽约时报》11日称,中国正在为科技行业贷款调拨上千亿元资金,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提防”中国的行为和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北京寻求科技独立的努力具有了新的紧迫感。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将科技进步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发展,展示了他们要让中国成为不受制于他人的创新型超级大国的雄心。

世界关注两会闭幕

据俄罗斯塔斯社11日报道,中国全国人大当天在北京闭幕。大会为中国未来5年和长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做出了重要决定。大会11日通过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73号、第74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大会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

今年的两会自始至终吸引了全球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在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举行当日,日本共同社、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以发布快讯的形式,快速逐条地介绍李克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的各项内容。

“今年的两会不同于以往”,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10日评论称,它标志着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这反映了中国领导层的优先事项和战略,并给了他们一个强调重大政策举措的机会。与此同时,今年的重大政治事件也增加了两会的意义,因为它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如果说今年的两会有什么宣传信息的话,那就是“中国回来了”。两会传递的信号显然是展示一个正在崛起和应对当今挑战的国家的自信,但也显示出其对目前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深度关切。

路透社11日称,两会的如期召开,昭示着中国已从疫情泥潭中成功抽身,社会经济渐归常态。今年中国两会最大的看点,一是中国虽不唯GDP论成败,但明确表态不放弃GDP目标的设定。第二个看点是连续两年缩短的会议时间似乎并不影响会议的高效务实。疫情改变了社会生态,网络视频等多形式的交流工具显然在节省财力成本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也为后续的中国两会会期的缩减提供了各种可能。

“中国最大年度政治会议落下帷幕”。彭博社11日称,今年两会的亮点是人大批准改革香港选举制度的措施,以及一份旨在减少中国对美国科技依赖的政策蓝图。标普全球评级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表示,“中国清醒而灵活的2021年GDP目标改变了游戏规则。”彭博社称,在走出疫情、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后,这次的两会展示了中国领导层的信心。

[责任编辑:徐虎 PN270]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