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刘宁荣:暴力事件冲击下,香港各大学为何仍保持吸引力?
资讯
资讯 > 港澳 > 正文

港大刘宁荣:暴力事件冲击下,香港各大学为何仍保持吸引力?

自动播放

核心提示:

1、疫情给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局。美国一些中学在考虑在中国进行线上的课程,很多大学已经启动线上课程,大学生和研究生也或可利用国际间大学的交换生计划,在本地学校上课。如果能够这样安排,是非常理想的

2、香港确确实实是连接东西方的一座城市。在香港可以获得西方最新的知识,大学老师也相对来说是从全球各地来的。这种丰富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视野去看问题。

3、去年香港社会事件发生之后,大家都担心香港硕士课程会不会受很大影响?有趣的是,今年各个大学招收内地学生来香港上硕士课程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而且报名者远远超过原来想象的。

4、现在中国内地的教育发展非常快,获得的教育机会要大得多,是否要到海外去,要根据每个人自己的情况去评估。若家庭有能力、愿意让孩子去经风雨是值得鼓励的,但也要看具体学科和未来规划。

5、不管是在哪里读书,都必须注重孩子的具体工作经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如果没有这些能力,书读得再好,可能以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6、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志向,他愿不愿意出去,是否还是想留在中国内地发展,这个是首要的。还要想到孩子是不是适合一个人生活的?如果到了海外压力一大,心理受挫折,然后出了问题,是得不偿失的。

7、欧美针对华人的歧视比以前要更常见,而且歧视总是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用隐性的或者是公开的方式来出现。留学生最主要就是做足心理准备,学会应对。但最重要是把自己保护好,顺利完成学业。

凤凰网香港號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节目,我是陈笺。在疫情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的今天,有一个群体可以说是相当的焦虑,那就是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他们到底能不能回到学校继续他们的学业呢?在国际环境比较复杂的形势下,还有没有必要去海外留学?相关的话题,今天节目我请到 香港大学SPACE学院的常务副院长刘宁荣教授一起来探讨。

疫情下留学生困局怎么破?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在目前的情况底下,现在留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最大的焦虑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解决呢?

刘宁荣:这次的疫情给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带来很大的一个困局,这困局在刚开始的时候,国内的疫情很严重,那么他们其实是非常担忧的。然而国内的疫情结束之后,他们在海外尤其像在英国美国这些国家,他们面对就学业如何去完成的问题,尤其现在在美国,疫情非常严重,而且在短时间之内,美国的疫情要有一个转折点,我觉得还是比较难的, U-turn( 转变标志——编者注 )可能还没有到来。

而且根据2018、2019美国的外国留学生的数字,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大概在35、36万左右。那么这个数量是巨大的,如果现在能够在美国继续待下去的人,那么当然他们可以根据学校的一些安排来完成课程。很多大学都已经取消了面授,但是很多大学也都已经启动了线上的课程,所以学生在美国的时候可以通过线上的课程来完成。

另外一方面,不少大学的线上课程也可以在海外上,包括在美国的一些中学里面的这些中国小留学生,下个学期很多中学也在考虑,如果疫情不能结束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在中国进行线上的课程。当然大学的课程,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课程,情况可能会有所不一样。

那么在这方面如何能够妥善的安排,过去不同大学里面都有交换生计划,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国际间大学的交换生的计划,譬如A大学在美国,它如果跟中国的大学有过交换计划,那么能不能把计划扩大了,让这些人可以到当地的学校,例如说北京、上海的某个学校去上课,然后美国大学可以承认这些学生的学分。如果能够这样安排,当然是非常理想的。所以这个可能现在都要透过不同大学的合作,为这些留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个出路。

香港的大学仍保持吸引力,硕士课程内地招生没受影响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 确实我们看到这场疫情当中,留学生和家长们都非常的焦虑。 也有一些恶性事件出现。 有一个在美国留学生因为美国疫情太厉害了想回来,但是机票非常的昂贵,他花了七万多块买机票,遭到父母责备,孩子还轻生了。 这样的情况是让人非常痛惜的。 刚才你说的一点,可以用交流生这样的方法,让他们的学业免受影响。 我们也看到最近的消息说,美国康奈尔大学已经为这些滞留在中国的学生安排好,可以在北大清华,短暂地继续学习,这很好。

我们也看到香港的大学已经伸出了橄榄枝,对那些已经取得海外留学资格的学生提出了更好、更优厚的条件吸引他们来香港。那么对于内地的学生来说,海外的大学和香港的大学相比的话,香港的大学有些什么样的优势和吸引力呢?

刘宁荣:香港的大学在过去的20年间,对内地的同学是有巨大的吸引力的。大家知道从内地要考到香港的大学,尤其考到像港大、中大、科大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一件事情,都是在当地的成绩要达到非常高才有可能来到香港这些大学来上课,所以这说明了香港的大学是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目前从交流生的方面来讲,因为疫情,香港的一些大学也跟海外大学中断的这种交流生的计划,特别是下个学年可能会继续中断。所以回到刚才前面提的问题,在美国、英国的中国留学生要透过这种交流计划来到香港的大学上课,可能也会面临一些阻力跟困难。

但是回到你刚才讲的关键问题,就是香港的大学为什么能够吸引到内地的很多的这些同学? 主要原因就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香港确确实实是连接东西方的一座城市。到目前为止,虽然过去20年有些变化,但是从教育角度上来讲,在香港可以了解到西方,不管是瑟吉欧管理教育,还是人文教育,以及其他学科方面都可以获得最新的知识。香港的大学的老师,他们也相对来说也是从全球各地来的。这种丰富多样性也有助于我们的同学学会这种独立的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视野去看问题。这些因素可能会非常吸引内地的学生来香港上学。 另外,大家知道,很多过去从内地来到香港,上本科甚至上硕士的,最后可能也比较方便,通过香港能够到欧美各国进行博士的课程,那么这个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非常有意思的是,去年香港的社会事件发生之后,大家都有一个担心,香港的这些硕士课程会不会受到很大的一个影响?因为大家知道,香港的这个硕士课程基本上都是所谓叫“自负盈亏”,它不是政府资助的,是跟大学本科不一样的。那么对香港的所有大学来讲,都会有很大的一个影响,因为多数学生都是来自内地。 有趣的是,今年下来,各个大学招收内地的大学这些学生来到香港上硕士课程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而且报名者远远超过原来想象的。

这方面当然有几个原因, 一个就是目前到欧美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对更大的困难;第二,对在内地进行硕士教育的同学来讲,在香港进行硕士教育还有很多的优势条件,它的课程时间短,又有刚才我前面提到的香港各个大学的师资情况;第三,如果有些同学想到海外去留学,这也是很好的跳板。那么未来想留在香港进行发展,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所以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反而在今年,我听到的各方面的消息都是来自内地报考香港的硕士课程的同学,这个数量非常的多。

未来想要出国留学,要做足心理准备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在过去的10多20年,我们享尽了全球化的红利,家长也愿意送孩子出国求学。但是近几年看到逆全球化的现象出现了,在这样一个世界格局底下,家长还有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留学呢?

刘宁荣:首先,如果孩子已经完成了一半的课程的,一定要把它好好完成。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面,我也收到不少我的学生,因为我的学生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也都是非常的担心他们在海外,包括在美国的同学,他的孩子们是不是应该回来?我对他们劝告是千万要把学业完成。因为海外读书不容易,既然已经去了,一定要把这个课程完成,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现在没有去的,未来想去的,现在当然跟过去20年的情况不一样,可能要做足心理准备。我们这一代人当年去的海外留学的时候,是穷的叮当响,完全是靠奖学金来完成,甚至很多人要靠洗碗到中国餐馆去打工才能完成。在过去的10来年间,中国留学生出去没有这问题,因为父母都能够给他们提供比较好的这些财务的支持,而且也比较受到当地大学的欢迎。那么在过去两三年,尤其未来这方面的气候会发生变化。所以兜里可能会有钱,但是可能面对的环境跟过去10多年20年不太一样,你有没有做好这样一个心理的准备,这是很重要。

所以也就这一点我觉得还是值得让自己的孩子到海外去留学,为什么?因为一个人不能在一个非常顺顺当当的环境里面长大。其实正是因为你到海外去碰到不同的处境,了解到不同的事物,这恰恰是能够开拓你的视野,为自己未来的成长,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锻炼。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还是鼓励大家到海外去。当然现在中国内地的教育跟以前也不一样,发展非常快。例如说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也比以前获得的教育机会要大得多,也没有比以前那么难考了。那么这方面可能也有很多好的学校,好的专业,也不是说一定要到海外去,这个就是根据每个人自己的情况去做一个评估。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刚才您就说到在您那个年代去美国读书的时候,真的是很多父母在经济上可能也不是太能够支持,但是他们都是拿着奖学金出去的,所以想要完成学业的意愿是非常的强烈。现在过去这么多年来,这一代年轻人出去求学的话,都是家境比较好,基本上父母能够全资来资助孩子们在海外的学习甚至是生活的费用。那么其实刚才您就说到您还是建议大家能够出去读书的。或许它不光是完成学业的问题,其实我觉得刚才您说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出去的话是一个人在外面闯荡生活,可能要碰到困难要自己去面对,所以这也是一个挫折教育的过程。

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出国留学,您觉得是怎么样的家庭或者是孩子,他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发展才应该出去留学呢?

刘宁荣:当然,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每个家庭状况也不一样。 假如说父母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出去,怕他经不起风雨,然后会出事,当然你可以选择不要让孩子出去,或者说一个人它的独立性不强,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办法去承担,去承受,最好也不要出去。但如果你是有这样能力的,愿意让孩子去经风雨、见一见世面,我觉得应该是鼓励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看你学什么学科,学科很重要,所以你要去选择一个好的学科,这个学科是在哪个大学是好的,在哪个国家是好的、不见得一定美国好,一定就是澳大利亚好,或者一定就是中国好,而是要根据你自己所学的学科的一个发展来讲,我觉得是需要考虑的。举个例子来讲,讲个比较极端的,你要学中文,要学中国古典文学,可能大可不必一定要跑到美国或者英国去留学。所以这就是根据你自己的未来的发展要去做一个考量。

第三点是你的事业今后是怎么去规划的?你到底想做什么?希望自己是朝哪条路发展?但是不管怎么讲,我自己个人认为到海外学习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你能够碰到过去十几年、二十几年或者三十几年没有碰过的人。你可以判断那些完全跟你的思维不同的人,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是你碰到不同的人的时候,他的不同想法,你不是去拒绝,而是去理解为什么他有这个想法,然后再重新进行思考,去反思为什么我的想法跟人家不一样。而不是看到不同的事情、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是拒绝,就说这东西跟我不一样,他们就是错的、就是异类。如果大家都能够这样子去学习的话,我觉得它的价值更大。所以我觉得到海外学习的最大的价值,你的行走的路跟别人不一样,你看到东西跟别人不一样,从中你可以更好的成长,学会更好的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

全球高等教育现产业化 不能再一个学位定终身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也很认同。其实去西方大学求学,也不是说西方的月亮就比我们中国的圆。但是你可以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去尝试去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样的话题或者是同样的一个事物。我有一个国内的校长朋友,他说其实如果大学本科教育在哪里,是对学生将来在哪里发展是有很大的关系。他说如果我女儿希望回到国内来工作的话,她的本科一定要在国内完成,不然的话,太早去海外,以后回到中国国内的话,可能对国内我们自己的文化不适应,您认为会有这种顾虑吗?

刘宁荣:当然很多人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主要是考虑所谓的“网络”。因为如果你是在国内上的大学,你的同学、朋友,就会在国内的一些大学里面,你到海外去了那就是另外一个网络,所以不太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多人说如果我要经商的话,如果在国内大学上课,你就会有所谓的Network(网络)创造出来的,那么非常好,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但是我觉得对中国人来讲,这个问题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为不管怎么样,你基本到海外去留学了,你在国内还是有很大的一个网络。反而我有一个朋友,他的情况就是不一样,他前面的三个孩子都到英国去读书,然后要叫他们去国内去帮助他发展他的企业,他们都不太愿意也不了解国内的文化,也不了解国内的企业的管理。所以最后他决定要把他最小的女儿送到内地,送到广州的一所大学去读书,最主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够从小就能够跟他们同辈的人进行交流,然后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企业,这个就是他的想法。所以从香港人的角度来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是值得去这么做的。

但是对内地的同学来讲,可能这不见得一定要这么做。即便你到国外去读大学了,你可能有中学的同学,你仍然对中国可以有很多的了解,到海外去可能可以创造另外一个所谓的“Network”,所以这要看大家是怎么去思考.同时如果你到海外去读书,然后回到中国,那么在中国现在有很多课程,不管你去读MBA还是EMBA,这个问题我觉得都不是很大。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最早一批到海外去读书的都是精英,因为他们入学的门槛非常高,而且也是拿着海外学校的奖学金而去的。不过今年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一些欧美的学校把教育出口,把教育产业化了。也就是说海外学生去读书的话,学费比较高,但是入学门槛比较低。这批学生毕业之后他们的竞争力就不那么强了,这种现象,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刘宁荣: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考虑,一个就是你刚才说的这是事实。高等教育现在在全球都出现了一个产业化的趋势,那么尤其欧美的各种大学,这种真的很多,那么内地很多人也不是很了解。有的学校真的就是纯粹是依靠这些学费才能够支撑下去,它可能在录取的要求就会低一些,这是一个方面。

但是在欧美地区也有很多好的大学,它不仅仅是有政府的制度,也有大量的捐款,把资金拿去去投资,然后支持大学的发展。其实很多好的大学,不管像哈佛也好,斯坦福也好,它们都有大量的资金是来自校友的跟社会人士的捐款,来维持它的发展。

第二方面,我们必须意识到30年前跟现在不一样。30年前在中国内地考大学不容易,在香港也不容易。香港20年前大学的录取率也就18%,所以后来才有“副学士”,来解决香港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现在全球都面对一个问题,所谓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问题,也就是说80%的人最终都能够上到大学,不管是用什么样的一个途径,不管是18岁毕业就进大学,进到本地的学校,还是进到海外的学校;不管是通过副学士,慢慢的就衔接的大学课程完成;或者是说到了二十七八岁了,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也可以完成,百分之八十几的人都可以拿到大学文凭。

所以大学文凭的价值当然是不如从前,你仍然用30年前或20年前,这些大学生毕业出来的出路来要求,来衡量自己的成功,那么你会很失望,家长也会很失望。所以现在才会有大量的所谓的叫做“自负盈亏“的硕士课程出来,包括在香港的很多大学,这些课程式的硕士课程也基本上是自负盈亏的。现在从事研究型的这些硕士课程、博士课程,你才有可能拿到奖学金来读,所以这个是一个全球的变化的一个趋势。

现在大家知道,读完一个大学本科不够,还要读硕士,读完硕士以后还不够,就像我们香港SPACE中国商业学院在内地开课程的时候,为什么大量的人来读,读了 MBA,EMBA还要来读,是因为现在在你自己个人的发展里面,你以前学的学科跟现在的工作是不一致的。

随着你的事业的发展,你的知识的更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才会去倡导终身的学习。千万不要以为现在拿了一个大学文凭,你的学习就已经完成。20年前、30年前真不一样,以前你一个学位定终身,而且是一份工作可能也定终身。今天是一个学历、两个学历、三个学历都不够,因为你在你的事业发展当中,你可能要变成五六个工作了,所以是需要不断的去学习,才能够满足你自己的事业发展的需求。

不管是在哪里读书 工作经验、动手能力都非常重要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确实“终生学习,终生接受教育”是一个新的模式,所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了。其实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都会有这种困惑,觉得当时考大学也不容易,但是到了就业市场以后并不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有一些留学生,海外毕业之后,如果在当地没有获得实习或者工作机会的话,回到内地以后这些学生就从“海归”变成了所谓的“海待”了。这样的问题又怎么避免呢?

刘宁荣:其实大家都知道,不管是中国内地的教育还是海外的教育,有一样东西非常重要了,你到底有没有社会的经验?到底有没有工作的经验?在海外的不少的课程都有要求,怎么要求?在4年的课程里面,最后的半年起码你的主要任务是要去工作,你找不到这份工作、实习的话,是不可能大学毕业。

最近我在荷兰的一个亲戚就来问我怎么办?因为最近在欧洲也很难找到实习机会,问我在中国内地有没有市场的机会,因为孩子是做营销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说不管是在哪里读书,我们都必须注重自己孩子的具体工作经验、动手的能力,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在这方面我也要说海外这些大学的要求会更加的细致一点,要求比较多一点。

那么今天你到海外去读书的话,其实有几个途径,一个是在当地去工作,可以了解到当地的企业的文化、当地的民情。当然也不可以说就不能回到中国内地来,这也是可以的。我觉得甚至是你在美国读书,可以想想能不能到英国去工作一下,在澳大利亚读书,能不能想到去美国去工作一下。如果有能力的话,我觉得这方面大家要打开自己的思路。那么一个人最后能不能发展的好,不仅仅是在学校的成绩好,主要是你有没有跟人交往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些能力,你书读得再好,可能以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父母要尊重孩子志向 出国不要起哄跟风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刘教授刚才您就说到,其实您还是很建议我们内地的学生如果有条件有机会的话到海外可以去求学。那么在疫情当中,如果大家读到一半的话,也一定要坚持完成学业。最主要其实出去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也可以接触不同的人,更重要的就是可以有更开拓性的一种思维模式。但是您觉得父母把孩子送出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考量?比如说估计一下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胜任在海外的学业呢?因为有的孩子会比较脆弱,是不是也要做好一些准备才能够出国呢?

刘宁荣:首先我觉得任何一个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志向。有一个笑话说,如果你一定要按照我的思路去学的话,你的什么东西我都包了,按照你自己的思路,那就是你自己要想办法。回到刚才你的问题,我觉得第一个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志向,他愿不愿意出去,他是否还是想留在中国内地发展,这个是首要的。

第二个就是要给他出建议的时候,他想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专业,对他出去发展什么好,这些都需要去网络上寻找更多的资料,或者去找朋友了解更多的情况、找到更多的信息,然后再去跟孩子去分析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第三个是什么样的年龄段该出去?在中国内地有人现在是把孩子很小就送出去了,中学送出去了,有的是大学送出去,有的是硕士送出去。这个当然考首先考量的是你的财力,你千万不能看我的邻居把孩子中学送出去了,我一定要送出去,人家可能是很有财力,你没有财力,搞得自己很痛苦,孩子也不见得发展的就好。到时候两头空,所以要根据自己的财力。

第四个就回到你刚才提到问题,这个孩子到底他是不是适合一个人生活的?每个人不一样,有的人可能三、四岁,四、五岁就能够独立生活了。有人到20岁,到了25岁,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虽然我说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人,但有人真的是他很难独立,怎么办呢?我们也要去考虑他的情况。如果说到了海外压力一大,心理受挫折,然后出了问题,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要根据他的个人的情况去看。总的来说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起哄。不要说别人家孩子就是说都去海外了,我人家孩子一定要去海外,人家孩子小学出去了,我的孩子一定也要小学出去,这些都是不行的,要做具体的分析。

欧美针对华人的暴力歧视增多:别人恶毒,可以用柔性方式回应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从常理上您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出去读书的好处或者是要做的一些精神上或者是经济上的准备。但是现在毕竟还在疫情当中,而且国际的关系也会是比较敏感,那么在欧美的这些学生怎么样才能够保证自己能够平安的完成学业?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刘宁荣:从这一点来讲,确实是下一个学年也就是9月马上就要来了,送孩子到海外读书是不合时宜的。因为现在欧美的疫情还没有结束,所以就不要去凑热闹,安全第一,尤其是我们所讲的小留学生千万不要出去。如果是要读硕士以上的,我觉得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考虑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海外现在已经在读的,我仍然认为一定要想办法把它读完,对自己来讲最重要就是要采取什么样的一个防范的措施。我觉得目前的情况比1月份的时候好很多,因为现在欧美地区也意识到了疫情跟以前的情况不一样,一定要戴口罩,一定要保持社交距离。虽然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年轻人还是不习惯,但是至少社会上已经有这样一种慢慢的共识了。所以对我们华人来讲,愿意比较有自律性的,愿意去戴口罩,愿意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可能不像半年前那样会引起别人翻白眼,受到别人的歧视。所以最重要是如何把自己保护好,顺利的完成学业。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刚刚您就说到怎么样从疫情的角度防病毒的角度去做好,这点,我相信大家也会遵循。但是第二点就是在疫情中,我记得您说过自己的一个经历,就是说在香港跑步的时候,有史以来第一次碰到外籍人士的不友好对待。在这一方面,要怎么样处理好呢?

刘宁荣:这就是回到我们前面讨论的情况。现在到欧美去留学,受到欢迎的程度跟过去10年、20年可能大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么如何的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每一位留学生需要做好准备的,而且准备把孩子送到海外的这些家长也要做好准备,这不是说现在全世界都已经出现了反华的这样的一个情形,而是说可能你在某个地方就在中央公园跑步的时候就会碰到一个人,他会对你用比较歧视的语言,你如何做出反应,如何的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是很重要的。

过去这种事情可能碰到机会少一点,不是说现在碰到华人歧视的情况欧美随处可见,而是这种事情的比例要比以前高了。当你已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时候,我想你就能够应对这样的一个歧视,而且歧视总是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用隐性的或者是公开的方式来出现。如果有机会碰到这样的一个情形,给自己人生上一课,我觉得也没什么,主要是如何学会去应对。还是被歧视的这种情况发生,我们自己做足所有的心理准备就可以了。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你看哪怕这种可能性只是1%的话,您会怎么样回应?

刘宁荣:我觉得非常简单的一点。第一,千万不能因为这个事,尤其是学生在异国、在异地读书的时候,跟别人形成一个暴力的冲突。因为生命最重要,千万不要因为意气用事,这个是第一个。第二个,我觉得是也不要用非常恶毒的语言去应对这种事情。当别人恶毒的时候,你不需要用同样的方式来回应他,但是你可以选择别的比较柔性的方式去应对他。这个就是我想要跟大家讲的。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好的,刘教授非常详尽地给我们讲述了您的建议,说希望我们家长如果有条件的话,也不妨把子女送到海外去求学,最主要能够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大家是能够碰到不同的人和事去面对不同的思维,这样的话思路也会更加的开阔,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模式,还有就是能够培养在逆境当中自己去处理各种事物的这样的一个能力。当然在目前的疫情的情况底下,而且全球的格局比较复杂的情况底下,大家在海外留学的话也要注意安全,也祝大家能够在学业的过程当中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谢谢您,刘教授。

刘宁荣:好的,谢谢你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