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黎锦晖排演的儿童歌舞剧。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 伴随着轻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被成千上万的儿童不断传唱。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是现代作曲家所做,殊不知,这首歌是由19世纪末出生的湖南人黎锦晖所做的“小羊儿乖乖”改编而来,在20世纪初,黎锦晖创作了许多现代儿童歌舞,被称为“中国儿童歌舞剧创始人”。日前,在六一儿童节之际,记者在上海采访到了黎锦晖的儿子黎遂,他为读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儿童歌舞剧之父”。
文/图 上海站记者 巩一璇
人物简介:
黎锦晖,字均荃,1891年9月5日出生于湖南湘潭。黎锦晖排行老二,他兄弟八人号称“黎氏八骏”,日后全都是著名人物。长兄黎锦熙是中国注音字母创始人,三哥黎锦曜是地质矿冶专家,四哥黎锦纾是革命家、教育家,五哥黎锦炯是铁路桥梁专家,六哥黎锦明是作家,七哥黎锦光则是《采槟榔》、《夜来香》等名曲的作者,八哥黎锦扬是美籍华裔作家(现今唯一健在者)。在八兄弟之中,则要数黎锦晖的成就最大,在中国的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文学史已至教育史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创造了中国文艺史上的一个个里程碑。
1925年,儿童歌舞剧《葡萄仙子》
获得费城世博会文化类银奖
黎锦晖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家乡民间音乐和湘剧、汉剧、花鼓戏等对他影响至深,这为他日后开辟儿童歌舞剧和流行音乐新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2年,他毕业于长沙国立高等师范。1916年9月,大哥黎锦熙应教育部聘请赴北京任教科书特约编纂委员,黎锦晖积极响应大哥黎锦熙发起的“国语研究会”,带着14岁的女儿游走江苏、安徽等地,采用文艺形式推广普通话。在投身国语运动的同时,他还参加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创办的音乐研究会,被推选为“潇湘乐组”组长。
黎锦晖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认为“学习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可以养成儿童优良的习性,锻炼他们思想清楚,处事敏捷的才能”。于是,在几年时间里写了《三个小宝贝》、《葡萄仙子》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和11部儿童歌舞剧。其中《麻雀与小孩》再版16次,《明月之夜》再版30次。这些曲调简练、生动明快的节目,通过歌舞团的演出很快风行全国,成为各地中小学校音乐教学的主要教材,在学生中迅速推广开来。
《葡萄仙子》是黎锦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这部歌舞剧表现了人性真善美的一面,宣扬要建设一个爱护动植物、保护大自然的和谐世界。这部歌舞剧获得了孙中山的赏识。在他的安排之下,大中华唱片公司录制了该唱片并推荐到1925年美国费城世博会参展,获得文化类银奖。
1922年至1929年,是黎锦晖儿童歌舞演唱曲和儿童歌舞剧创作的鼎盛时期。他不断运用和改造民间音乐、利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有民族风味的儿童音乐。如《麻雀与小孩》采用的就是民间音乐的旧曲填上新词,并将曲调删繁就简;或将主题加工升华,编成新作,然后配成儿童歌曲。这种富有独特风格的新歌,不仅儿童喜欢,成人也乐于欣赏。
在这一时期由他亲自撰写的“小羊儿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老虎叫门》)、“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摇啊摇》)等童谣脍炙人口,妇孺皆知。黎锦晖创作儿童题材作品时间之早,数量之多,受欢迎程度之高,迄今无人可比,堪称“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
创办著名少儿杂志
——《小朋友》
1922年,黎锦晖在上海供职于中华书局时,创办了著名少儿杂志《小朋友》。该杂志黎锦晖定位于“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增进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成为健全的国民,替社会服务,为民族增光”的儿童刊物,是年4月26日正式出刊。
《小朋友》开创了多项纪录:中国第一本学龄前儿童杂志,第一本横排本杂志,刊登我国第一首白话文歌曲《可怜的秋香》,发表黎锦晖本人创作的儿童歌舞剧12部,儿童歌舞表演曲24首,《小朋友》还是中国现存的最长寿的刊物——从创办至今,已经整整90年。
黎锦晖说,“要用儿童自己的语言来办《小朋友》杂志”。他不仅用这样的话语来号召他的同仁们,也用实际行动在践行自己的宣言。1922年4月《小朋友》创刊号上写的《宣言》如下:“小弟弟,小妹妹,我愿意和你们要好,我就是你们的小朋友,我的内容有唱歌有图画,有短篇小说,有长篇小说,有笑话,有谜语,有小剧本……材料很多,并且很有趣味。我每星期五出来一次,你们要看我,我在中华书局等着你们。”
结合民俗歌曲,创作中国本土“流行歌曲”
在儿歌之后,黎锦晖将爵士乐和民俗歌曲结合,创造了当时中国本土的流行音乐,黎锦晖的儿子黎遂回忆父亲曾如此说道:“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莫扎特、贝多芬距离我们民众的接受和欣赏范围还太远,为何我们不创造自己文化里、朗朗上口的流行歌呢?”
1929年,黎锦晖在新加坡创作了百首“家庭爱情歌曲”,分批寄回上海。这些歌曲之书被书商一版再版,风靡了上海滩。其中包括《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蔷薇处处开》,其中《毛毛雨》的演唱者,则是黎锦晖的大女儿黎明晖,被称为中国流行音乐第一位歌星。但这些流行歌曲在学术派看来全是“不堪忍受的靡靡之音”。1929年10月,即《毛毛雨》公演不久,黎锦晖两位朋友从德国来信,劝他暂时停止歌舞活动,去欧洲养精蓄锐。黎锦晖回信说:“朋友们,只管研究你们的 Beethoven (贝多芬)或 Mozart(莫扎特),可不要替我担心了!我始终在尽我的力量引导大家向你们这方向走来。”
因歌结缘,谱写传奇爱情
除却《毛毛雨》,另一首传唱度极高的流行歌曲就是《桃花江》。当时的几大名旦,黎莉莉、王人美、周璇都是这首歌的演唱人,后来的徐小凤、邓丽君也翻唱过该歌曲。而这首歌创作中也曾发生过一段凄美爱情。
1928年黎锦晖在南洋群岛巡演时,在马来西亚的海边思念湖南家乡风景如画的桃花江,而此时他的身边人则是刚进入明月团不久的“小妹”。这个18岁的小女孩本来是一名蛋厂的童工,在父亲病逝后,喜爱歌舞的她听说大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在招生,遂考进了学校。
刚进歌舞团时,她还是一个面黄肌瘦、沉默寡言的小孩,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这个女孩子立马显露出娇艳的美貌。在这位“东方美人”的陪伴下,黎锦晖写下了《桃花江》:“我听得人家说,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呀,比不上美人多……我要爱一位,像你这样美,不瘦也不肥,百年成匹配。”不久之后,二人成婚。但好景不长,这位越来越红的大明星,经杜月笙介绍,结识了国民党中将唐生明,1935年和黎锦晖离婚,嫁给了唐生明。此后多年,黎锦晖仍然对于这段姻缘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