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道德模范·成都好人”候选人
资讯
资讯 > 正文

2010年度“道德模范·成都好人”候选人

敬业奉献类(10名)

01 税成康

税成康,男,1974年出生,中共党员,郫县友爱镇人,生前任唐昌镇城建办副主任。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唐昌镇川电厂宿舍变成危房。为让348户川电职工尽快住进安置房,税成康成了一个不停运转的“陀螺”:在过渡板房建设中,他几乎每天凌晨两点半都要去成都火车南站接收板房材料,又连夜转运到工地,一个月内,他亲手转运板房材料超过100趟;为节约资金,他亲自跑建材市场,往返数十次,寻找质优价廉的建房材料。灾后重建尚未结束,税成康又肩负起唐昌镇先锋、建丰、青春3个村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任务。他耐心、细致地向每一个村民解释产权制度改革的好处和方法。

繁重的工作,使税成康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亲人,妻子也早已习惯一个节假日不休息、总是加班、总是晚归的丈夫。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税成康的体质变得很差,2010年6月起经常发高烧,但他仍然坚持工作;9月11日,他在川电南小区灾后重建施工现场突发疾病,被送往医院抢救;9月18日,已住院昏迷的税成康仍牵挂着“产改”的三个村。9月26日终因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6岁。

税成康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动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时代内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敬业模范,是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

02 白德全

白德全,男,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青白江区人和学校校长。自1979年以来,他扎根山区、投身教育事业。2001年,担任人和学校校长的白德全,立志改变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环境。2009年12月,人和学校挂牌为成都市第一所“留守儿童学校”。

针对办学条件较差的情况,白德全起早贪黑。在修建学生宿舍楼时,他多方寻求资金支持,关心施工每个环节,并和工人们一起提灰浆、运钢材……多次累倒在工地上。同时,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凝聚了一支稳定、和谐、奋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尽管学校地处偏远山区,生活条件艰苦,但近几年没有一名教师流失,教学水平在青白江区同类学校中走在前列。

为照顾山区留守儿童,白德全把家搬到了学校,白天当校长,晚上当“爹妈”。他努力改善学生伙食和住宿条件,为学生提供营养、安全的饭菜,让学生吃得快乐、住得舒服。他同学生一道锻炼,开展“小先生”课题研究,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他的妻子本来在做生意,看到学校缺宿舍管理老师,就主动要求为学校服务,半夜起来给低年级孩子盖被子、给爸妈在外的同学洗头、换衣裤……为1400多名留守儿童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03 石显芬

石显芬,女,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邛崃市人,现任邛崃市夹关镇卫生院院长。1990年从原华西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毕业分配到夹关镇卫生院工作,20年来,她多次放弃成都几家大医院的邀请,坚守在农村妇产科工作第一线。

受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乡镇卫生院均未开设产科,因此邻近乡镇甚至邻县的很多孕妇都来夹关镇卫生院生产,院内几十张住院病床经常“客满”。2005年,一位名山县35岁的高龄产妇因剖腹产后出现宫内出血,并引发脑水肿,生命危在旦夕,石显芬立即组织抢救,经过一夜手术和3天不眠不休的守护,病人终于脱离生命危险。“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在给一名孕妇做顺产手术的石显芬,当即招呼其他同事立即离开手术室组织病员撤离,自己和另一名护士留了下来,并于14:32顺利完成手术。她说,“当时不害怕,那是假话,但作为一个医生,怎么能够扔下病人自己逃跑,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大不了把自己搭进去。”

在她的带领下,20年来夹关镇卫生院无一起孕产妇医疗事故发生。2009年夹关镇卫生院代表邛崃市卫生系统接受成都市考核,获得公共卫生工作群众满意率第一名的好成绩。

04 谭乔

谭乔,男,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成都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宣传处民警。在他主持的《谭谈交通》中,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执法风格,向市民传递着文明驾驶的重要性,他也因此成为成都市民喜爱的交警。

谭乔刚当交警时,由于态度比较生硬,让不少违法驾驶员“接受不了”,他也觉得难受。他开始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违法驾驶员,希望交警怎么和我说话呢?”正是这种“换位”,他发现,一些幽默的段子、时尚的词语很容易被市民接受。在不断的尝试中,他独创了诙谐、幽默的工作方式,并时时更新“词库”,让劝导交通参与者注意交通安全变得既“搞笑”又“高效”。

《谭谈交通》开办后,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亲切的交流及正确的引导,传播交通安全知识,倡导文明出行理念,收视人气一再飙升,是成都电视媒体中影响力最高的栏目之一。成都市民还自发成立了“谭谈交通粉丝团”,取名为“荞面”。

在2007年市公安局交管局举办的“群众喜爱的交警”评选活动中,谭乔以群众投票推选总票数第一名的成绩,荣获“十佳交警”称号。谭乔以其亲民、文明、幽默的执法形象,为普及交通安全法规作出了积极贡献。

05 龚登明

龚登明,男,1951年出生,蒲江县杂柑合作社高级农技师。他从事柑橘生产技术推广42年,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足迹遍布蒲江县各乡、镇、村、社;先后培训果农20多万人次,编印各种技术资料20多万份,发表技术推广文章200余篇。他身患肾衰竭,长期坚持上班,并自费到中国柑桔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专业机构学习研讨柑橘新品种、新技术,掌握了一套柑橘栽培技术。

龚登明选育的“蒲早二号”蜜柑获农业部金奖;引进推广的系列杂柑品种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他是“成都市劳动模范”、“四川省农村优秀人才”、“四川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学科学、用科学标兵”,蒲江县二、三、四、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和第七、八届政协常委。

06 王萍

王萍,女,1967年出生,家住金牛区平福巷。2005年7月进入市文明交通劝导队伍,因在宽窄巷子路口以身拦截违法奔驰车而走红网络,被网友敬称为尽职尽责的“最牛劝导员”。

在宽窄巷子路口执勤时,王萍协助民警负责附近路段早晚高峰时段的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有时候还要协助民警疏导附近路段的交通。搀扶老人过街、给行人指路等“小事”,她每天都要重复几百次。宽窄巷子周边的群众和路人说起劝导员王萍,都会竖起大拇指——“很负责、很敬业,每天都精力充沛,看不惯一点违法事情”。对被网友敬称为尽职尽责的“最牛劝导员”,王萍认为自己只是“做一行、爱一行”。她最大的愿望是行人、车辆文明通行成为成都的一道美丽风景。目前,王萍所在管理单位交警四分局将其工作总结成“王萍工作法”,号召全体文明交通劝导员认真学习、履职尽责。

07 邓波

邓波,男,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都江堰市公安局向峨乡派出所副所长。他1992年12月入伍当兵,1996年转业参加公安工作,先后担任过巡警、交警、社区民警、内勤、派出所副所长。“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作为都江堰市太平街派出所的一名民警,邓波勇救受伤群众多人;在执行看管枪支的任务时,他抱着六岁儿子的遗体守了一夜枪支。在幸福家园安置点工作的日子里,他带领警务室民警和安置点治保队员开展安全防范宣传、安全检查、消防演练及少年儿童专项教育,保持园区内无刑事、治安、火灾事故发生,为灾区群众营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群众满意率达100%。2009年1月,邓波任向峨乡派出所副所长,主要负责辖区治安管理和打击犯罪工作。他坚持为受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帮助茶房村三组村民甘大洪维护合法权益。今年5月,在黄家大院安置点,为挽回群众的生命,他双上肢8%的皮肤浅二度至深二度烧伤。正是凭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自身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向峨乡已形成了派出所管面、民警管片、保安管点、群防群治队伍看楼护院的多层次防范格局,确保了辖区内灾后重建有序推进和社会治安的平稳。

08 朱绍华

朱绍华,男,1947年出生,中共党员,崇州王场镇中心村(现中心社区)支部书记。自1979年任中心村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坚守在基层工作岗位上,为村民幸福生活呕心沥血。朱绍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关闭了儿子朱旭焱经营红火的榨油厂、网吧,每年至少损失8万多元。上级领导准备将他儿子安排到社区工作,朱绍华坚决反对说:“一个社区成了家庭式作坊,不好!”母亲重病去世,朱绍华忙着修建社区的富康路;女儿重病去世,他正忙着抗震救灾;妻子生病住院,他却带着儿子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得不让妻子一个人住在医院。而在面对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时,他自掏腰包10万元垫支修路款,畅通交通瓶颈;筹建提灌站,解决群众用水问题;协调页岩厂整治扬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2010年5月24日凌晨2点,处理完秸秆禁烧工作的朱绍华,没来得及跟儿子打招呼就上床睡觉。凌晨5点,他发现儿子因突发疾病已去世多时。64岁的朱绍华强忍悲痛,坚持工作。后来,中心社区顺利通过工作验收,在崇州市率先完成“产改”复查工作。

09 林晓芳

林晓芳,女,1962年出生,成都市儿童福利院职工。作为一名孤残儿童护理员,她26年如一日,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耐心、细致地照顾每一位孤残儿童,被称为“生命守护者”。林晓芳带领同事们拖地板、擦窗户、打扫卫生间、洗痰盂,整理衣物玩具、床上用品,晾晒棉被、床垫,定期对生活和游戏空间进行消毒,给孩子们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她负责管理3个班组的残疾儿童,精心照顾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从刷牙、洗头、洗澡到吃饭、睡觉、吃药等每个生活细节做起,确保每个孩子吃饱穿暖、干净整洁。她坚持科学喂养、科学管理,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科学制定食谱,针对孩子不同类型确定了相应的护理计划,以可口的饭菜、多样化的食品和精心的护理,为孩子们营造温馨的成长环境。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大地剧烈摇晃时,林晓芳临危不惧,带领同事们冲上四楼儿童生活区,将孩子们全部安全转移。在余震避震期,她又带领班组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尽最大努力给孩子们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保育工作重复而繁琐,平凡中透出不平凡。在她怀抱中成长的孩子,通过努力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就是她感到最幸福的事。

10 李显平

李显平,男,1959年出生,中共党员,邛崃市人民检察院一级检察官,活跃于一线办案31年。在侦监科工作10多年里,他经手案件千余起,每起案件都经得起检验,人送雅号“不倒翁”。

李显平注重维护困难群体合法权益。2009年6月,李显平在接到受害人王某被砍了52刀,因欠医疗费3万余元被迫出院,且派出所未及时处理的申诉后,立即与公安部门对接,使案件得以立案,犯罪嫌疑人最终受到了法律严惩。他还积极推动对受害人王某的生活救助。

李显平总是第一时间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快速进行审查,加快办案进度,提高司法效率。2010年9月,在得知发生一起流动摊贩杀害2名社区干部的重大案件后,他不顾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脆弱身体,连夜和同事冒着倾盆大雨,赶往案发现场,提前介入引导取证,保证案件及时公正处理。

然而自己的困难,他却默默承受。妻子11年前就已下岗,全家5口人的生计全靠他一个人维系。女儿患有癫痫,20年来一直生活不能自理。本人常年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每天靠打胰岛素控制病情。

见义勇为类(2名)

11 杜小林

杜小林,男,1967年出生,中共党员,省汽车运输成都公司三、六分公司职工。

2009年“6·5”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时,杜小林正骑着摩托车去上班。看见9路公交车冒着滚滚浓烟,他没有多想,立马把摩托车甩在路边,甚至来不及取下头盔、手套,便翻身跃过马路栏杆。在路人的帮助下,他终于将前门打开,七八名乘客因此脱险;紧接着又从第一个窗口拉出了五个人。看见消防车、救护车来了以后,他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像这样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千方百计为他人着想的事例,在杜小林身上还有很多。每当别人谈论这些事时,他都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杜小林被成华区政府、市政府和省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公民”、“成都市见义勇为勇士”和“四川省见义勇为勇士”称号。

12 唐维刚

唐维刚,男,1976年出生,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6组村民。8月13日,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突袭龙池镇。为帮助村民抢险,8月15日早上,唐维刚几经周折从都江堰市城区回到了龙池镇。在徒步前往灾情较重的南岳村4组的路上,他突然听见身后传来呼救声,回头一看发现一名女子已落入水中,好几名官兵正在进行施救,但因水流太急,施救官兵无法站稳,几次拖回来,又几次脱手,女子生命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之际,唐维刚什么都没来得及想就快步冲入洪水中,一把死死地抓住了落水女子,虽然被洪水冲了十几米远,但他一直没有松手,并一股劲把落水女子推向岸边,在岸边一名救援者的协助下,落水女子得救了。

几天后,落水女子找到了唐维刚。这时,他才知道落水女子是成都电视台记者刘洋。当刘洋的家人提出赠礼感谢时,他谢绝了。提到这次施救,唐维刚表示:“救人救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是我一名退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

助人为乐类(3名)

13 熊德金

熊德金,男,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原成都电缆通讯器材厂下岗职工。从1996年5月17日第一次献血至今年2月13日最后一次献血,14年来已总共无偿献血30次,献血总量超过10000毫升,远远超过一个人全身5000毫升的血液总量。他先后获全国无偿献血银奖、成都市红十字会“成都市献血大王”等荣誉。

“看到我的血能救下一个人的命,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回忆起第一次献血时的经历,熊德金说那是自己第一次体会到献血救人的快乐。1996年,他在报上看到一个生命垂危的小孩急需输血。“放下报纸,我马上骑上自行车往医院赶,见到孩子无助眼神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渴望。”熊德金马上到市血液中心献血,看着一滴滴救命的鲜血从体内缓缓流出,他似乎感受到了自己的血液在小孩身上流淌,并且延续生命的那种神奇。

14年来,他不仅在市内宣传无偿献血,而且每年还抽出时间外出宣传。这些年来,他的足迹已踏遍了成都周边和重庆、乐山、阿坝、绵阳等省内外地区,宣传行程上万里。

今年9月,老熊年满55岁,他14年献血路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4 雷庆瑶

雷庆瑶,女,1990年出生,四川博爱感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雷庆瑶3岁时失去双臂,但凭着超常的毅力,学会了用双脚穿衣、做饭、吃饭、写字、缝补衣裳、骑自行车、游泳、绘画等;在全国第七届残运会游泳项目上,她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2006年出演励志电影《隐形的翅膀》女主角,并以此获得华表奖优秀儿童女演员奖、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奖等。

为鼓励在校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树立阳光的心态和充满向上的精神,她成立了庆瑶阳光工作室,先后在乐山师范学院、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纺织高等职业专科学校、都江堰市聚源中学等成立了相应机构,构建了以学生感染学生的励志教育模式。同时,她3次为地震灾区教师心理康复培训班和四川省政治骨干教师培训班教师600多人作报告,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与灾区教师交流,化解教师的心理问题。2009年7月,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雷庆瑶在温江区SBI创业街成立了四川博爱感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了艰辛创业、服务社会的人生新阶段,实施了系列公益行动。

雷庆瑶以自己的“隐形的翅膀”,展现了新时期大学生阳光、自信、坚韧、奋发的精神风貌。

15 高仕福

高仕福,男,1952年出生,现住大邑县花水湾镇温泉社区3组。1998年,他以匿名方式给长沙市赈灾委员会汇了5000元钱,那时他在镇上当清洁工,每月300元钱工资,再加上拣点垃圾,5000元差不多凑了两年。2008年1月,他将5000元捐给了泸州市慈善总会。“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他捐款6000元。当玉树发生地震时,他向灾区捐款5000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时,他又捐出5000元。这个靠拣垃圾、卖废品为生,每天起早贪黑,大多时候只吃两顿饭的普通农民将家中几乎所有积蓄都捐献给了更需要帮助的人。

当看到家乡公路路面破损的时候,高仕福义务“包”下了约4公里水泥路,一有坑洼,就自己买好水泥和沙去修补。村民需要帮忙时,他总是有求必应,尽心尽力,完后却连一口水也不喝。

高仕福家庭并不宽裕。老两口靠拣垃圾、卖废品为生,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当,甚至连只像样的茶杯也没有。一件蓝色工作服、一条灰色裤子、一双军用胶鞋,这是高仕福常年的穿着。很多村民都为他觉得不值,但高仕福说,小时候家里很穷,是全公社数一数二的贫困户,很多邻居都帮助过他家,他要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诚实守信类(2名)

16 余富好

余富好,男,1972年出生,现住金牛区西华街办兴盛村6组。2009年2月从简阳市来成都打工,12月在金牛区金青路方家桥开了一家小餐馆——“好心肠肥肠粉”。2010年2月11日早晨,余富好在收拾餐桌时,忽然发现餐桌上有一只白色塑料袋,内有巨额现金。这笔意外之财可顶得上卖肥肠粉9年纯收入,有亲友劝他不要声张。但他还是毅然冲出去寻找失主,结果失主已不见踪影。返回店中,他立即拨打110报警。在与民警到派出所途中,失主正好到店里寻找失物。原来,这笔9.7万元的巨款是成都一家环卫公司遗失的,是当月80多个环卫工人的工资。

17 兰浩

兰浩,男,1962年出生,成都市蓉城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出租汽车驾驶员。自2004年进入公司以来,始终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严格执行行业标准,从未发生一起违章、事故和投诉。2010年2月6日晚,兰浩在副驾驶座下发现了乘客遗失的10万元现金。面对这笔巨款,他没有半点犹豫,立刻掉转车头回到失主下车的地方,等候了十多分钟,又围着下车地方转了五六圈。寻找失主未果,兰浩当即决定放弃营运,回公司交钱、登记、拨打110报警。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巨款终于物归原主。“10万元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数目,虽然我上有老、下有小,但我不能昧着良心拿这笔钱”。

兰浩是第一批抵达“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的出租汽车救援队伍中的一员,先后主动参加了“关爱空巢老人”、“义务植树”、“爱心送考”、“红标·成都-爱心消费,援助灾区”等公益活动。

孝老爱亲类(3名)

18 杜淑云

杜淑云,女,1948年出生,中共党员,成都无线电一厂幼儿园退休职工。为了不辜负丈夫生前的嘱托,杜淑云10多年来,悉心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公、失明的婆婆,担起这个困难家庭的重担。自1998年丈夫去世后,不断有人给贤惠的她说媒,可杜淑云却因放不下公公婆婆,多次错过了再婚的机会。2001年,现在的丈夫刘运宽被杜淑云的事迹感动,毅然和她走到一起,共同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随着婆婆年纪越来越大,脾气也越来越像小孩子,经常杜淑云把饭做好后端到婆婆面前,婆婆却说:“没有胃口,想吃面。”杜淑云毫无怨言,马上重新去做一碗面给婆婆端过去。婆婆的眼睛不好,身边不能离人,为了照顾婆婆,杜淑云反而没有时间对自己的亲生父母好好尽孝,这也让杜淑云常常自责。

媳妇的好,让现年86岁的肖婆婆逢人便夸,她总说:“没有儿媳妇,我不可能活到今天。”媳妇已经成为老人所有的依靠,几乎片刻离不了。曾经有人劝杜淑云将婆婆送到敬老院,可是杜淑云却忍不下心:“只要我活一天,就会照顾婆婆到最后。”

19 李建芬

李建芬,女,1967年出生,都江堰市青城山镇芒城村4组农民。她接连遭遇家庭不幸:丈夫刘凯1996年从自家房屋上不慎摔下,造成高位截瘫,至今卧病在床;“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她家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丈夫受伤时,她上有年迈的公公,下有6岁的儿子,还有一个智残的大伯子,一家五口全靠李建芬种的4亩地和平常做清洁工维持生计。在党和政府的扶持和周围群众的帮助下,李建芬没有被家庭不幸压倒,鼓励丈夫勇敢面对,对家庭不离不弃,乐观面对未来生活。

15年来,李建芬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落下一身伤病也无怨无悔。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仍咬牙坚持送孩子读书。如今,她的儿子已成长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她对这个不幸家庭的不离不弃,深深感染了周围群众。她曾被市妇联评为“优秀母亲”、“优秀妻子”。

20 徐渝江

徐渝江,女,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1988年,她的女儿谢昕欣因产程不顺,身患脑瘫来到世间。20多年来,徐渝江对患病女儿不离不弃,陪伴着孩子康复、学习、成长。在精心照顾之下,谢昕欣从当年像面团一般的脑瘫孩子,成长为内心充满阳光的大姑娘了。昕欣不仅生活基本上能自理,而且能写会画。2007年,昕欣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美术书画比赛,其作品《秋》获一等奖,并在人民大会堂展出。2010年5月在成都“红五月善聚之夜”慈善晚宴上,昕欣的三幅作品参加拍卖,善款用于支持残疾人创业。

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徐渝江创办了丑小鸭论坛,专门与绝望无助的脑瘫患儿父母交流,用自己的亲历引导残疾儿童父母如何让一朵小花开放。如今,通过徐渝江的实名博客和QQ群,很多人特别是残疾儿童父母重拾起信心与勇气。

徐渝江对女儿不离不弃,对自己也从不放弃。她将自编给昕欣听的童话故事结集成书并出版。她独立著书15部,先后荣获“省十佳科普作家”、“省百佳母亲”、“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等荣誉称号。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