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谱写美国大选变调
2008年01月21日 16:40 】 【打印

    1月5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圣安塞尔姆学院礼堂,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希拉里(前)和奥巴马参加电视辩论。当日,美国共和党、民主党两党总统竞选人先后展开电视辩论,备战定于8日举行的新罕布什尔州党内预选。 新华社/路透

对战争理性态度占据上风

这一自下而上的变化,始于2006年的中期选举。如共和党人所承认的那样,是布什政府在外交领域尤其是伊拉克战争的尴尬处境导致共和党失去了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在当时的氛围下,伊战成为了几乎所有人都难以绕开的主流话题,而伊拉克濒临“内战”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在美国媒体的气氛烘托下,有一些选民甚至于就是冲着布什去投票的,因反对布什而反对那个与他一个阵营的候选人。

颇为微妙的是,两年前的中期选举产生了正反两方面影响。对民主党人有利的是,民意的驱动帮助他们夺回了阔别已久的国会山的主导权,而对共和党人来说,民意中反布什乃至爱屋及乌地反对共和党候选人的情绪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客观上也为后来的共和党总统职位的热门竞选人减少了向前的阻力。

而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对战争的反思深入了下去,从媒体到民意,都表现出体面地从伊拉克撤军的意愿,也表现出对解决朝核以及伊核问题的渐趋理性的态度。希拉里在临近初选支持率大幅缩水乃至失去艾奥瓦州,也反证了这种社会情绪。

在2007年的最后两个月,由于希拉里明确表态支持布什激进处理伊核问题,遭到奥巴马与爱德华兹等人的围攻,媒体和民众更是质疑希拉里的“非理性主张”,而在美国情报部门发布伊朗早在2003年就停止核计划的报告后,希拉里更是尴尬不已,只得改口说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希拉里的选情告急,给了两党参选人足够深切的教训。从选举议题上看,人们发现伊拉克等外交问题的“吸引力”在下降,而且选民中主张收缩美国外交“防线”的呼声越发高涨,谁理性,谁更具建设性,谁就更容易被选民接受。

同时,布什时期强硬的外交路线和外交风格也越来越缺少市场,民众更加喜欢亲民的领导风格,这也是奥巴马等人受到“追捧”的原因所在。有意思的是,在新罕布什尔州,也正是希拉里的主动示弱,表现出充满人情味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她扭转了不利局面。 

 对经济自我关切日益增长

美国经济情况的走弱以及大量国内问题的“积压”,则更进一步地改变了选民的心态。

让布什多少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在他父亲第一个也是惟一的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年以及他自己总统任期进入“倒计时”的阶段,美国经济都出现了明显走弱的征兆。而同样巧合的是,老布什遇到了名不见经传但高举经济牌的克林顿并败下阵来,小布什则如同局外人一般看着希拉里志在必得地走向白宫。

但美国的选民却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在布什政府过度消费民众的外交热情后,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都通过对竞选人的好恶表示传递出求变的信息,那就是,重视经济,怀揣希望。

密歇根州共和党初选就是很好的例证。选前,美国媒体曾就密歇根人最关心什么进行了一次民调,结果显示五分之一民众认为是伊拉克战争,七分之一认为是移民问题,十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反恐是最迫切的,但是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该州民众认为重振当地衰退的经济才是候选人的首要任务。

面对这一主流民意,罗姆尼承诺将帮助重振当地经济,而麦凯恩则说由于汽车工业的不景气,当地不少人的工作不会再回来了。投票结果显示,与四年前站在麦凯恩这边并帮助其战胜布什不同,密歇根人这次更愿意相信希望。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着相似的轮回。在28年前的大选中,里根的顾问小组研究发现,卡特总统最糟糕的错误之一就是在临近选战前的电视演说中指责国民的悲观情绪,这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失望。而里根则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国民认识到,受到挑战的时刻能成就什么,而不是不该做什么。结果是,里根的“希望经济学”赢得了选民的心,也为人们赢得了见证“里根繁荣”的机会。 议题转换民生成为重磅话题

显然,政治家们已经意识到选民心态的变化,而大量的民生问题也很快成为竞选人谈论的热点和媒体的重磅话题。与此同时,油价破百,次贷危机,花旗、美林的巨额亏损,美国股市的应声下跌,都使得经济议题、全民医保等社会保障问题迅速升温,也使得美国的经济问题及其密切相关的选战,成为了吸引全世界眼球的焦点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这一系列问题与自身发展和生计的关系。而互联网的普及,美国媒体的强势,更是令美国选民变化着心态与世界各地的民众发生碰撞、交汇,进而产生更广泛的变革动力,扩散着全球化的影响。

异军纷起博弈激荡民意洪流

伴随着民意变化的,则是广大劳工选举积极性及劳工组织影响力的上升,并已对艾奥瓦州、新罕布什尔州等地的选情产生重要影响。

而情况也要比人们想象的远为复杂。由于奥巴马、希拉里、赫卡比等竞选人吸引着不同的人群,各州、各个阶层对于经济问题有着不同的诉求,移民问题等又造成了民众间极大的意见分歧,使得简单的“变”字后面蕴藏着丰富的内容,也隐含着各种力量的博弈,并形成了反思和探索变革之路的民意洪流。

美国大选之“变”

美国大选之“变”为那些志在入主白宫的政治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选战的深入进行,仅仅谈论变革已经不能满足民众和媒体的需要了,更多明确的政策主张,更加耐心的民意倾听,更为富足的政治智慧,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个人魅力之外,政策魅力也必不可少,而所有这一切,又都浓缩于两个简洁但却充满智慧的词汇中——“等待”与“希望”。

就这样,民意铺就了政治家走向白宫之路,同时也戏剧化地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政治是一种魔术,谁如果知道如何从底层召唤出力量,人们就会追随谁。

颇为微妙的是,如果事实证明美国最大劳工组织“劳联产联”等组织对于希拉里等竞选人最终胜出起到关键作用,作为“回报”,同时也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矛盾,中美经贸关系将很可能出现更多摩擦,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普通百姓也将会深刻地体味到,看上去热热闹闹的美国大选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

大选日历

■1月26日,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希拉里与奥巴马将在南卡罗来纳州对决。黑人占南卡民主党选民的一半,意味着南卡有望成为决定黑人总体倾向的“分水岭”。有意思的是,希拉里的成败某种程度将决定共和党总统竞选人麦凯恩的命运。因为大多数共和党人认为,如果希拉里在民主党预选中胜出,只有麦凯恩才能抗衡希拉里。

■1月29日,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罗姆尼、麦凯恩、赫卡比将在佛罗里达州会战。他们深知,佛州一役后,共和党预选形势可能趋于明朗。“佛罗里达是美国的缩影,”朱利亚尼20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

■2月5日,22个州同时举行所谓“超级星期二”预选。

■2月9日至6月3日,剩下的州举行预选,最后确定两党总统候选人。

■11月4日,美国全民投票选举出代表各州选民的“选举人团”。由选举人团投票选举总统和副总统。总统候选人获得全国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总共538张选举人票的一半以上(270张以上)即可当选。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王山君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