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选择

序 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蔡英文对陆态度将趋强硬

                         又到一年“520”。

                          一年前蔡英文宣誓就职台湾地区领导人,

                         成为两岸关系“波峰滑落波谷的分水岭”。

                         两岸关系一年来究竟有何变化?

                         未来又会走向何处?

                           --520台海报告(一)

Ⅰ 蔡英文与大陆愈来愈无模糊空间

又到一年“520”。这是对两岸关系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一年前的“520”,蔡英文宣誓就职台湾地区领导人,成为两岸关系“波峰滑落波谷的分水岭”。一年过去了,两岸关系究竟有何变化,未来又会走向何处?

随着一年的观察与试探,蔡英文与大陆两方对于对方的所思所想愈来愈清楚,双方的模糊空间也逐渐失去。

无疑,蔡英文当局对两岸的政治定位是影响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对“九二共识”、一中的态度。一年来,两岸及国际社会均聚焦于此。外界持续关注的是蔡是否、何时会抛出她的“两岸新主张”,何时交出大陆口中“没有完成的答卷”。

蔡英文。

但蔡始终存在幻想——认为她就职演说关于“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提法,可以作为启动两岸互动和两岸两会沟通协商机制的“通关密码”。即使大陆不认可,也希望可以“有认清现实、回心转意的时候”。

不过,大陆的立场坚持而且清晰,就是蔡当局必须承认“九二共识”及其一中内涵,否则一切免谈。一年来,大陆停掉国台办与陆委会、两岸两会的沟通联系机制,以一中原则收紧台湾的国际参与。台被国际民航组织大会拒之门外,今年的WHA也将不得其门而入。圣多美普林西比与台断交,与大陆建交。

在此情况下,蔡当局原有的幻想一点点破灭,上台之初不挑衅大陆的低调“哀兵姿态”逐渐调整,态度转趋强硬。标志性事件有二。

一是去年9月29日蔡给民进党员公开信喊出“力抗中国压力”。二是今年4月27日蔡接受英国路透社的专访。访问中,蔡再度表示就职演说表达了“台湾方面可以尽的最大善意”,宣称“尽了维持和平稳定的一个参与者的责任”,“感受不到大陆有决心要让两岸关系往前走”,强调“未完成的答卷非台湾单方面的”。用白话翻译过来就是,“两岸关系恶化都是大陆的错,你大陆别再指望我调整两岸立场与政策,我也不会再答卷了”。

这句话对两岸关系的实质影响其实很大。除非未来事情出现转圜,否则这就基本等于宣告,未来3年两岸关系将重复阿扁时期的僵局、难以突破,两岸两会互动亦难以重启。

Ⅱ 两岸实质较量将升高

关键是蔡两岸上“不再答卷”的情况下,接下来具体会如何做?

蔡首先还是不希望与大陆“撕破脸”,保持战略弹性。也就是说,她不会重新步上阿扁八年“激进台独”的老路,不会撕掉“维持现状”的面纱,所谓“推动两岸建设性的交流与对话”这样的“场面话”还是会继续讲。主要目的是维持两岸关系不崩塌,以稳定执政,并把两岸陷入僵局的责任推给大陆。

但随着民共失去模糊空间、两岸互动之路几已堵死,将逼迫蔡重新思考两岸政策。另一方面,蔡施政满意度不断下探,民调显示不满意度甚至达到满意度的2倍,台南市长赖清德的名字被外界反复提及,“蔡非2020唯一可能候选人”的声音从无到有。蔡的危机感可想而知,在执政不佳、中间选民又逐渐流失的情况下,回防“深绿”、拥抱“深绿”就成为蔡一个可能的选项。

因此,未来蔡在两岸维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可能更加不顾忌大陆、蓝营的反弹,“更加我行我素、以我为主”,展开与大陆的全面较量。

简单讲,就是直接的、高敏感的“法理台独”我不敢做,但间接的、敏感度低一些的为“台独”打基础的动作我会做,而且会多多地做,快快地做——趁民进党掌握执政权,且有“立法权”护航。在蔡、民进党看来,这种“基础台独”无论对“台独长远大计”,还是念兹在兹的“长期执政”都是有益的、重要的,且“过了此村,便无此店”。蔡未来的“基础台独路线图”大致如下。

一是进一步加强“去中国化”。加快“促进转型正义条例”的通过与施行,继续以“促进转型正义”之名推动“去中国化”,“去蒋(介石)化”、“去孙(中山)化”等均是重要内容,以污名化并清除与“中国”相关的符号与印迹。同时辅以凸显日本殖民、原住民元素,建构新的“台独史观”,以取代原有的“大中国史观”。继续重击国民党,希望与大陆有联接、主张“一中”的政党在岛内再难执政。

二是继续蚕食“大中国宪政架构”。蔡在去年10月的“执政决策协调会议”上已宣布,未来的“政府组织再造工作”将裁撤“蒙藏委员会”,精简福建省政府、台湾省政府及台湾省咨议会人事。“独派”还会施压要求蔡“修宪”以删除“一国两区”相关内容,废除《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

三是推动“公投修法”,继续换上“独派”色彩的“大法官”,为伺机推动法理“台独”铺路。

四是对大陆的态度可能“由软变硬”,更加强调“台湾主体性”,抨击大陆“打压”,继续加强对两岸经贸人员交流的控制,阻止大陆的融合战略,同时继续以“新南向政策”等加大经济社会层面的“离中远中”。

五是加大“倒向美日抗衡大陆”的力度。蔡在会见日本访问团时不断感谢日方支持、歌颂台日友谊;在近日接受路透社专访中称“希望探索台美关系新的可能性”,“不排除与特朗普再通话”,“向美表达购买F-35战机意愿”,显示其强烈的示好、倒向美日的战略意图。此外,蔡在国际参与、“邦交国”等问题上,也会升级与大陆的对抗,并作为大陆“打压”的例证,以博取外界同情。

Ⅲ 大陆如何办?

大陆接下来会怎么做,首先取决于大陆的整体战略考量,其次取决于对过去一年对台工作成效的判断。

在大陆“两个一百年”战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目标下,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解决台湾问题目前仍不具急迫性。依两岸实力对比,两岸统一不是问题,时机和代价才是问题。时机越成熟,代价越小。时机不成熟,代价越大。若解决台湾问题急于求成,两岸都会付出过大代价。这非两岸之福,也非大陆之福。这就决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陆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均是反“独”与夯实和平统一基础。

从过去一年的两岸关系发展看,台湾问题的形势总体是可控的。蔡“基础台独”动作不断,但绝口不提“法理台独”,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台独’几无实现可能”这一判断,在民进党上台后并无改变。

蔡英文在推特发文。

大陆一年的高压政策对蔡构成了较大压力。《美丽岛电子报》3月底民调显示,51.2%的民众认为蔡上台后两岸关系变差,49.1%的民众认为两岸关系变差主要责任在于蔡当局。《远见》杂志民调显示,48.5%民众对蔡处理两岸关系能力没有信心。这表明半数台湾民众,尤其是泛蓝及部分中间选民对蔡的两岸政策并不认同。与两岸密切相关的岛内旅游观光、农渔民等群体利益直接受损,更是走上街头表达抗议。

实力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第一原则。一年来,两岸实力继续“陆涨台消”,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只会对大陆更有利。因此着急的是台湾,而非大陆。大陆仍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大陆促进两岸融合的政策更趋积极灵活,台湾民众到大陆就业、创业、生活的意愿继续提高。《远见》民调显示,51.5%的台湾民众愿来大陆发展,显示大陆的“促融”战略是具有岛内民意基础的。

因此,大陆未来的对台政策其实还是6个字——“反独促统促融”。但如何推行更接地气更有效的具体政策,如何把实力转化为对台实质影响力,如何有效遏制“基础台独”,仍是对台部门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黄浩 资深台湾问题研究学者)

不接受一中,恢复互动是幻想

作者:王钦

政党轮替之后的两岸关系总体呈现冷和平态势,虽时有龃龉,但双方都算克制,没有演变成正面冲突。这一方面当然要归功于蔡政府的不挑衅、不对抗承诺,虽然民进党籍立委和深绿人士时有出位言行,但蔡政府并没有利用许多两岸纠纷来进行政治炒作,这一点确实值得肯定;

但另一方面,也别忘了大陆方面的自我克制,虽然几次重要时间节点,蔡英文都未正面回应大陆对两岸一中的要求,但大陆始终没有对蔡本人正面批判,同时也一直在维持去年520的基调,那就是等待蔡完成答卷。

事实上,蔡政府也在不断进行策略调整,面对大陆压力的不断涌入,他们的解套之法就是将责任推回去,当然,这不是简单的踢皮球,而是提出更为堂而皇之的理由,也就是“三新”主张里的双方共同面对。这话说的在理,但其实是什么也没说,因为任何“关系”都是相互的,需要双方共同参与的,不然就不叫关系,因此双方共同面对本就不是问题。问题只是在于,障碍出自何方?

因果关系其实不言自明,无论是支持统一者还是支持“独立”者,其实都明白问题在于蔡政府不承认九二共识,大陆的立场相当明确,其实也退无可退。

而对台湾来说,问题不应该被诠释成选择还是拒绝九二共识,而是应该说是推进还是中断两岸交流的二者择一。当然,蔡政府的思路是既不接受九二共识,又要维系两岸交流,这等于是修改了考卷,那么无论是蔡英文单方面作答,还是两岸双方共同作答,其实终究不会答对题目。

缺少与大陆直接打交道的经验

若说蔡英文不了解其中的吊诡,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她在李登辉时代即涉入两岸政策,又主管扁时代两岸事务四年,算是当下在位者中两岸资历最为丰富之人,自然深谙个中的奥妙。若说她不了解大陆的政策意图恐怕也是错怪了她,问题只在于,她确实缺少与大陆直接打交道的经验,除了当年那次随辜振甫访问大陆,她几乎从来不是两岸谈判一线人员,所以她的两岸经验多是来自于他人转述、政策简报,以及基于理论和现实经验的自我理解,至于她的团队,就更是绝缘于两岸交流,许多判断常常基于主观想象,而这正是民进党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的最大差别。

蔡英文(右三)1998年随辜振甫访问大陆,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的历史照片。

这一年来,两岸官方互动虽然中断,但两岸民间的接触并未停止,至于所谓的“两岸人士”穿梭疏通更是不绝于途,这里面除了空手套白狼者,其实也有真正能够对决策层产生影响的人物,更何况密使沟通的传闻时时见诸报端。绿营最爱说的“习办”主导也是来自于这种经验,这也让他们产生一种印象,就是“台办”代表不了大陆决策层的意图。这一年来蔡政府几次三番指摘台办系统,意图将台办与大陆决策层切割,恐怕也都来源于这一判断。

而上面所说的缺乏两岸谈判经验,其实就在这一错误认知中得到验证。回顾李扁时代的两岸密使沟通,密使的特点很清楚,当然就是直达最高层,并绕开两岸事务主管机关,这在两岸双方皆是如此。问题在于,这种沟通在消除误解、发出倡议、谋求原则性共识的层面上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本质上仍然还是“讯息的传达”,也就是说,密使本身并无决策权,这样一来,他们跟两岸政策执行部门的差别仅在于讯息传递的效率上,最多再加上讯息传递的准确度。

但密使的问题也很明显,因为不是两岸专业,许多接触常常表现为创新性很高,但变动性也很高,密使接触达成的初步共识很容易被打回票,这也意味着,两岸事务的决策终究还是要回到既有的官僚体系之中。

正是因为缺乏两岸谈判经验,蔡政府的团队沉迷于这种所谓的高层沟通,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毕其功于一役,甚至认为大陆不断的主动接触证明大陆比台湾有化解两岸僵局的更大压力,因此选择坐地起价,抱有不接受一中就能恢复两岸互动的幻想,这应该是对政治运作的最大误解。

蔡英文长于谈判,但也让自己的思维局限于谈判,一直认为大陆的一中主张是谈判技巧,为了抢占先机赢得更多战略回旋空间,但却忽视了换位思考,两岸一中从来不是大陆谈判的议题,在两岸实力差异尚不明显之际都未曾让步,现在两岸差距如此之大,大陆又岂会自失立场?

(王钦 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生)

凤凰大参考专题文章为本栏目特约,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姓名,违者必究。

阅读全文 +

凤凰大参考出品 制作/赵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