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7日至8日在新德里举行。边界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双方从战略高度审视和处理纠纷,同时也需要培育良好的民意基础。
然而,人们注意到,在此次边界会谈前,印度国内又开始炒作“中国威胁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国内目前的对华心态仍存在误区。
近些年,印度的主流“中国观”带有鲜明的动态性特征,即游走于“友邦”与“威胁”之间:2003年至2007年,印度舆论普遍接受中印合作大于分歧,甚至出现中印合作引领亚洲乃至世界的“中印大同”(CHINDIA)主张;2008年以来,印度对中国的猜忌与疑虑开始增加,媒体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明显增多。印度对华看法出现摇摆的原因,具体可以归结为三大负面情结的困扰:
一是挥之不去的“1962年情结”。在印度军方和战略圈的老一辈精英中,许多人对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耿耿于怀,他们对中国的敌意并非缘于战争本身,而是战争的结果,即中国的胜利让印度蒙受了巨大耻辱。为不使后人忘记“耻辱”,他们无视印方挑起战争的事实,一味将中国描绘成“侵略者”,拒不承认中印边界存在争端。
他们的“屈辱感”对印度年青一代解读中印边界问题产生了误导效应。许多印度年轻人相信中国在1962年“侵略”了印度,却未听说过尼赫鲁的“前进政策”,也不知晓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甚至不知道中印双方早已就“两国边界存在争端”这一点达成共识。
二是根深蒂固的“忌惮巴基斯坦情结”。中印交恶时期,印度视中巴关系为针对自己的战略军事同盟。中印和解以及中国对外战略明确摒弃结盟的事实,并未导致印度对中巴关系的再思考。相反,印度近些年对中巴关系的看法依然沿袭历史惯性,即认为,中国在巴基斯坦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印度。
三是与日俱增的“大国情结”。近年来,随着印度崛起步伐的加快,印度对华心态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一方面,印度国民自觉与不自觉地将中国作为“攀比”对象和赶超目标;另一方面,印度往往忽视中国的利益取向和国际责任,只要中国未能满足其要求,印度舆论就会给中国扣上“不愿”甚至是“阻挠印度崛起的帽子”。难怪近来印度有些评论将中国未明确表态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去年双方在核供应国集团的摩擦,通通列为中国阻挠印度崛起的“罪证”。
上述三种情结既反映出印度思维的陈旧,也说明了中印两国近年来互信建设的滞后。中印双方目前都应冷静下来,开始更客观地看待对方,为增进互信、扫清当前中印关系中的主要障碍共同努力。(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所博士)
作者:
李莉
编辑:
高欣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