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运动回归它游戏的本质,不仅西方人需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也同样需要
日前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则奥运动画短片在网上引起一些争议。
这是BBC体育频道推出的北京奥运短片《东游记》,故事原型来自《西游记》,原来西天取经的故事被改编成“东游记”,两分钟的短片从孙悟空诞生开始,讲述他和唐僧的另外两位徒弟上天入海,最终到达“鸟巢”点燃奥运火炬的过程。
这部短片引起一些中国网友的争议,有些网友尤其对角色的外形难以认同。甚至部分网友和媒体称其“辱华”,恨不能将其提升至“事件”。
此BBC非彼BBC
短片被贴上“辱华”,很显然,跟短片的播出单位有关——BBC。想起今年早些时候“某些西方媒体”(其中包括BBC)对中国的报道,很能理解网友的反应。
其实,BBC不归英国政府所有,它通过英国皇室颁发的特许令负责向英国民众提供广播电视方面的公共服务,并被赋予节目制作编辑独立的保障,以保持不受政治势力的影响。它的资金来源不是广告费,而主要来是英国民众缴纳的视听费,以保持不受商业利益的影响。它不直接受英国政府的管制。所以,BBC≠英国政府的喉舌,BBC≠英国的国家电视台和电台。
但是,我们这些在英国之外的观众/听众比较熟悉的是BBC World Service,即BBC对外电视和广播,它与BBC对内的公共服务有异,属英国公共外交的一部分,更多考虑到英国的国家利益,今年早些时候的相关报道与此有关。而通过BBC体育频道(对内)播放的动画短片则不然。
放下脆弱的自尊心
回到“东游记”本身。不少网友不满其形象,认为不符人物原型。那么到底人物的形象“应该”是什么?谁有“标准”答案。是否因为是BBC出品就否定?是否因为形象跟我们自己曾经改编的电视剧不符就否定?如果因为自尊心因此受伤而去否定,固然可以理解。但,这样的网络争议意义何在?
当我们看到好莱坞体系里出现了“花木兰”、“功夫熊猫”的时候,当“米兰时装周”上又有设计师用上中国元素的时候……当全球产业分工越来越深入的时候,当制造产业需要提升至创意产业的时候,当中国不再是30年前的中国,当推动世界“扁平化”步伐的“自由市场话语”和既有的“民族国家话语”之间博弈,当话语权的争夺和传播交流益发重要的时候,强大又脆弱的自尊心该如何搁置?是抱着它,一味自我保护?还是,放下它,试图进行真正的对话?
很巧,“西游记”本来就有关交流。其实,就中国虚构的经典人物形象而言,孙行者、八戒和沙僧,比较有活力、也有团队精神,形象相对正面,且与体育精神相符。这也是创作团队选择改编西游记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想要经典的中国元素,但又不刻板,有现代气息,充满活力。他们还希望片子能激发不那么关注奥运的英国年轻一代对奥运的喜爱。别忘了,再过四年,奥运火炬将在伦敦点燃。从“西游记”到“东游记”,未尝不是一种交流。
别忘了奥运的游戏本质
奥运会就是“Olympic Games”,运动本来就是我们人类玩的game(游戏)。按已故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看法,游戏就是它的能指,但是,随着人类玩游戏的水准和喜好的变化,人们赋予了最初的游戏(能指)越来越多的意义(所指)。就如同当我们看到玫瑰(能指)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爱情”(所指),而忘了玫瑰本身,忘了玫瑰自身也有值得细细品赏的美。
那当我们马上就能看到“奥运”的时候,我们能否跨越过多人为的标签,尽情投入四年一次的世界运动大会,让运动回归它游戏的本质?或者至少我们可以先去看看,两分钟的“东游记”到底表现了多少种体育项目。(张志华)
作者:
张志华
编辑:
郭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