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学者:维持现状为改变 两岸共同决定何处去
2010年02月22日 08:49环球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维持现状,首要在于“两岸同属一中”。

环球网22日消息,民革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蔡永飞博士发表专文《对“两岸关系现状”的解析》。作者强调:“维持现状是为了改变现状”,“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所谓‘投降’只是妥协而已。如果按照‘投降论’的逻辑,‘一国两制’岂不也是‘投降’?而问题在于,即使是‘投降’,那也是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投降’,没有什么可羞耻的。”据香港中评社22日的报道,文章的部分内容如下:

两岸关系现状的基本特征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领导人的共识。

如所周知,从1958年起,两岸爆发了著名的“金门炮击”事件,直到1979年1月1日,叶剑英宣布停止炮击金门,持续了20多年的这一事件才落下帷幕。那么,“金门炮击”究竟是干什么的呢?有学者认为,呼啸的炮弹千万次地在金门和厦门水域上空掠过,实际上是两岸间一种特殊方式的交流与沟通,那就是国共两党以此达成了维护“一个中国”的默契。

很明显,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默契”,其实就是后来形成文字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他们对“一个中国”的认识是重合的,区别只在于强调各自在不同体制中作为中国的领导者。由此而来,人们可以认为,大陆方面之所以没有用武力“解放台湾”,是因为大陆领导人认为,有蒋介石、国民党为中国人民守住台湾而不至于分裂出去,不必着急解决台湾问题;而既然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始终坚持自己的职守,就应当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很明显,只要不发生“台独”问题,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就是一个趋势,就是大陆争取的目标。

到李登辉、陈水扁当政的时候,他们虽然有“台独”倾向,但均无实质进展,大局没有任何改变。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则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也可以说也是在延续着为中国人民守护台湾的职责。也就是说,尽管治权是分离的,但主权则一直是统一的。

的确,60年两岸分治,信仰不同的领导人,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带来了两个差异很大的社会。在台湾,据《远见》杂志2009年5月一次民调显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台湾民众只有46.6%,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则为95.9%,赞成与大陆统一的人只有8.3%,赞成“台独”的有25.4%,认为最终应该统一的占16.2%,赞成最终“独立”的48.5%,赞成先维持现状则有44.9%。甚至如有论者所指出的那样,现阶段在台湾,讲“台湾独立”、要搞“台独”,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说到“一个中国”,说到大陆与台湾统一,就是“异端”与“卖国”(2009年10月23日《大公报》鲁力《两岸政治协商无法回避》)。但是,依本文之见,虽然台湾民众这样的认知也是问题,民进党八年统治的政治宣传确实已造成意识形态的很大变化,但实际上并不可怕,并不能造成对两岸关系现状的改变。

首先,按照“九二共识”,根据台湾当局所谓的“中华民国宪法”,只要有“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宪法”,就是台湾人民在为中国人民守卫着台湾,这一现状就仍然在“维持”之中,而在“维持现状”期间内这一现状也不会改变。

其次,应当把台湾意识和“台独”意识区分开来。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不是“台独”文化。中华文化和把两岸同胞紧紧联在一起,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则始终带着同样的文化密码,即使隔绝几十年后,两岸同胞到了一起就有一种特别亲近的感觉。仍从《远见》杂志的民调看,即使有25.4%的台湾民众赞成“台独”,但仍有75.4%的人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

维持现状是为了改变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金门炮击所“维持”的“内战”状态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内战”,表面上是战争状态,两岸基本上没有战争状态之实,实际上只是追求和平统一的一种独特方式。与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后特别是近年来两岸以和平方式维持现状的做法相比,至少可以说是用心良苦的。

有人说,中国大陆曾经一直强调要“解放台湾”,之所以没有“解放”,就是因为怕美国介入等等。很明显,这种说法来自于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对两岸关系问题的无知。试想,1950年,中国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毅然介入朝鲜战争,直接与美国交战,中国人怕美国吗?

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是中国大陆争取和平环境以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维持现状,就是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如果中华民族不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彻底改变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侮辱的状况,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就有问题。这是在维持两岸关系现状的时候,大陆必须改变的现状。这是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大局。无疑,在中国国内的大局中,维持现状也是要改变现状,特别需要改变的状况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大陆在许多地方、许多方面的发展还比较滞后,乃至落后于台湾。如果不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消除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落差,两岸和平统一也会遇到更多困难。

另一方面,大陆要争取和平发展,台湾也需要和平发展。台湾政治家也会看到,维持现状只是暂时的,中华民族终究要完成两岸的完全统一。那么,在创造未来“一个中国”新形式的时候,台湾方面也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不仅需要加强台湾在经济、科技等等方面的硬实力,也需要精神文化方面的软实力。2008年4月,马英九在接受“中央社”专访时表示,“文化是台湾的关键实力。台湾的教育水准、人民素质、公民社会、艺文创新,明显地领先华人世界,是台湾最大的资本。”要“经由软实力达到与增加国防经费相同或更大效果。”马英九说,扩大陆生赴台是“一个计划深远的阳谋”:“如果20年后大陆的国台办主任是台大毕业,这有什么不好?”而要做到这些,首要条件当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无疑,维持两岸关系现状,也是台湾同胞包括台湾政治家的利益所在。

有论者在大陆庆祝60周年国庆的时候回顾往事,从1949年“划江而治”的议题联想到今天两岸“划海而治”。如果可以这样比的话,那么应当说今天人民解放军跨过台湾海峡比当年跨过长江容易多了,而今天可能达成的和平协议跟当时共产党提供给国民党的“和平协议”相比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哪有什么“投降”可言呢?其实,这种“投降论”也是一种封建价值观。以现代政治观念而言,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所谓“投降”只是妥协而已。如果按照“投降论”的逻辑,“一国两制”岂不也是“投降”?而问题在于,即使是“投降”,那也是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投降”,没有什么可羞耻的。何况所谓“投降”仅仅是调整一下利益视角、利益观念,调整利益关系,实际上是“共创双赢”,根本谈不到投降。事实上,这样的腐朽观念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加以淘汰,应当学习继承的是中国传统观念中富于智慧的部分。比如说,传说郑板桥回复家人关于与邻居争地的来信写了这样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如果人们能够学习郑板桥的智慧,换个角度来权衡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忽略“秦始皇”的问题。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立场上追求“大”利益,就可以得到大利益,同时也可以实现更多的“小”利益。

“现状”向何处去可以由两岸共同决定

对于两岸关系的现状,台湾方面一些人士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民主原则,人口数量占大多数的大陆人民应当在两岸关系问题上起主导作用,而不能说2300万台湾人民有权单独决定台湾前途命运。比如说,如果大陆人民不希望台湾“独立”,台湾方面就应当“少数服从多数”。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来看,大陆方面不可能允许台湾“独立”。就意识形态来说,正如邓小平说到香港问题时讲“绝不当李鸿章”那样,不管谁执政,都不可能接受丢失领土的国耻。就利益角度来说,起码有一点,允许台湾“独立”就等于是需要出海通道的中国大陆自己把门封住了,这是不可想像的。显然,如果让全体中国人表达意见,“独立”不可能被允许成为台湾方面的选项;台湾同胞只要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角度看问题,也不会同意台湾“独立”的。

因此,所谓“台湾前途由台湾2300万人民决定”的提法,如果说它也包含了合理成分的话,那么,它并不是无条件的。

作为既往事实的一个侧面来说,台湾的事情也可以说是由2300万台湾人民自己决定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是台湾人民自主选举的,台湾领导人的任何重大决策也是他们自己作出的,并没有受到别人的左右。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尽管台湾内部事务未受到直接干预,但祖国大陆并不是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可以说,2300万台湾人民之所以能够作出这样那样的“决定”,是因为这些“决定”没有超出13亿大陆人民认可的范围。看上去是“台湾人民”在作决定,但事实上13亿大陆人民也“参与”了决定,而且事实上这一“参与”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看不到这一事实,那是目光短浅;如果否认这一事实,那就可能是误解或错觉;如果回避这一事实,则就是自欺欺人。可以说,这也是“一中各表”基础上两岸关系现状的一个重要方面:至少就现实而言,只要不超出一个中国的范围,台湾前途可以也应当由2300万台湾人民自己决定。

同时,“台湾前途由台湾2300万人民决定”也可以在这样的意义上去理解:台湾的将来不管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就是台湾人民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结果不好,只能说“脚上的泡是自己走出来的”。比如说,一部分人想要走“台独”的道路,假如大多数台湾人接受了这样的选择,其前途可能就是战争,那么,这样的结果当然也可以说是“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的。当然,这个假设是不存在的,大多数台湾人民并不想要战争,所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说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自己决定,只是说别人代替不了台湾人民自己的选择;在两岸关系特别是台湾问题上,13亿大陆同胞按照民主原则和实力原则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但2300万台湾同胞则必须发挥好主体作用。

当然,有些人说“台湾前途由台湾2300万人民决定”这句话,意思是台湾前途除了2300万台湾人民,别人也不能参与决定,这显然只是一部分人对两岸关系现状认识不清所致。陈水扁曾经说:把“国号改为台湾共和国,我做不到,我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不是陈水扁“不努力”,他执政8年,已经使出了全身解数,也得到了某些国际势力若明若暗的支持,有可能的话他早就做到了。事实上,在“一个中国”之内,陈水扁作为“台独”势力的代表者,他不仅主导不了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决定,更不可能撼动13亿大陆人民的立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解文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